(录音整理)

张:你好,听众朋友,欢迎大家收听今天的节目,我是张楠。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位来自本市公安系统的书法家,他叫曹善华。曹善华自幼酷爱书法,临池不辍,他的书法作品神完气足,清雅隽逸,曾获得各种奖项。年,他应邀到美国犹他大学、迪克斯大学、山谷大学进行中国书法专题讲座,举办个人书法作品展览,为犹他州华盛顿社区电视台制作中国书法教育专题片,推广普及中国书法艺术。今天我们就在节目当中一起来分享曹善华在字里行间书写与传播的快乐。

张:曹老师,您好!

曹:您好!

张:首先欢迎您来到我们天津新闻广播。

曹:谢谢!听众朋友大家好!

张:曹老师,我知道您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生人,是吧?准确地说,应该是年出生。

曹:是。

张:对于一个书法家来讲,这个年龄是不是最成熟的时期,也是一个收获的时期?

曹:应该说,对书法有了更深的认识。

张: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曹:对。

张:落笔更加地遒劲有力,有内涵。

曹:经过这么多年的训练,应该说,比之前落笔更有把握。

张:嗯,好像近来的展览特别多?

曹:对,今年搞了一个我个人的巡展,目前已经在两个地方展出,一个在天津,另一个在河北省石家庄博物馆。

张:嗯,计划还要到哪里去巡展呢?

曹:到山东青州,有可能要到明年。

张:可以说青州人就像天津人懂曲艺一样,青州人是非常懂书画的,是吧?

曹:现在青州书法市场在全国影响力非常大,这个是普遍那么认为的。全国的书画市场看青州,书画家如果在青州能够打开局面的话,基本上在全国就可以了。

张:啊~,所以我就觉得曲艺演员、京剧演员,唱戏你必须先到天津来,如果能在天津的舞台上站稳了,全国的舞台就可以平趟了。所以对于书画家来讲也是这样,如果青州的市场认可了,那说明这个书画家有一定的实力了,是吧?

曹:是,在市场上应该是这么说。

张:那像你来讲,每一次办个人展览大概需要多少幅作品?

曹:我办巡展的这个作品应该是60多幅。

张:是方方面面的?

曹:嗯,基本上吧,基本上能够概括我现在的水平,包括小楷作品、行草作品,还有魏碑的大字作品,再有就是我的一些探索式的作品。

张:还有探索式的作品?

曹:对对。

张:可以说是集中地反映了自己目前的这个状态,是吧?

曹:可以那么讲。

张:是不是每一次办展的时候都是像对自己的一个阶段性考试一样?

曹:是,对自己目前的状态进行一次总结,一个梳理,通过办展览跟当地同道进行交流,起到学习提高的作用。

张:我想开展的第一天,对于一个书法家来讲是不是心情也很忐忑?

曹:是,当地有很多书法爱好者,还有行家,能见面交流,刚开始时,也是确实心里没有跟。不过这两次展览,目前看,效果还挺好,确实起到了交流、学习、提高的这种效果。比方说,在石家庄博物馆搞展览的时候,有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先生看我作品,我在那展了三天,由于当地档期的原因就展了三天,这位老先生开展当天他来了,然后天天来,中午不回去,带着吃的就在展馆里不走,看得非常仔细,每一幅作品都看得特别仔细。老先生跟我交流,他问我:“你看你的作品挺成熟的,我发现你有一个特点,每幅作品同样是一个题材,比方说,看你写的小楷,不同的小楷作品写出来是不同的感觉,您是怎么能做到的?”

张:很内行的。

曹:是,他应该是个行家。我告诉他,我创作作品的时候,每幅作品是有感觉的,跟书写的内容,还有采用的创作形式不一样,然后出现了在整体作品的感觉上也是不一样的。就是说,要求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统一。我写唐诗、写宋词,大家都是用这类题材的东西来创作,司空见惯,我是要求自己在创作这幅作品之前,首先必须把这首诗或者这首词弄懂,这首诗的意境,结合我自己的感受,把它表现出来,也就是说采取不同的书体,而这首诗的意境适合用草书书写的,我就用草书写,有的适合用行书写的,我就用行书去表现。

张:那你通过举办这些展览,你有什么发现?有什么感受?

曹:我在办展览过程中,发现有好多之前自己没发现的问题,(张:对于自己来讲?)对,发现有很多地方需要调整,再精到一些。

张:通过你办展览有没有发现,中国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讲,大家对书画艺术的热爱在逐年提高?

曹:我在办展览的过程当中确实看到了这种现象,刚才我说到有位八十多岁的老者来看我的展览,同时还有很多家长带着孩子来的。其中有一个四年级的小女孩,她在我的每幅作品前看得很仔细,我问她,“你感觉怎么样?”她说,“我感觉很漂亮,可我看不太懂,但我喜欢。”她在那一呆也是一天。然后这个小孩还在自己的博客中发出来“这个假期没到别处去,但是我很有收获,我参观了曹善华先生展览”,还配了一幅作品图片发在她的博客里。类似这种家长带着孩子去的很多,这说明这些孩子们对于中国书法的热爱,包括家长热爱,是挺感人的。

张:有没有想过,也许这个女孩通过看你的这次展览,通过对那些书法作品的喜欢,有可能会改变她的一生,她可能回去之后想,“我也要写书法,我也要写得这么漂亮”?

曹:这是很有可能的。我当初开始写书法的时候,就是因为看到一位老先生他的书法写得非常漂亮。

(旁白:他是来自本市公安系统的书法家,自幼酷爱书法,临池不辍,他的书法作品神完气足,清雅隽逸,多次获得各种奖项。年,他应邀到美国犹他大学、迪克斯大学、山谷大学进行中国书法专题讲座,举办个人书法作品展览,为犹他州华盛顿区电视台制作中国书法教育专题片,推广普及中国书法艺术。书法家曹善华分享字里行间书写与传播的快乐。天津新闻广播《张楠访谈》正在播出……)

张:你看你是67年出生,其实那个年代人们对于写字啊,画画啊,好像有点踏实不下来是吧?那个年代人们都在做着其他的事情,更加革命化的事情,而且是人心比较浮躁的那么一个年代,真正能够踏实下来要学点儿什么,写点什么,其实那个年代学生连学习都不是特别热衷,你怎么就能够在那个年代开始走进了一个这么沉静的领域?

曹:其实小时候也不是站在书法角度去考虑这个问题。

张:你是出生在武清县,对吧?

曹:对。

张:父母都是做什么的?

曹:我父母都是农民。我接触写字,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我现在回想起来当时对字的认识,只能分辨出来哪个字写得好哪个字写得不好,就这么个简单地认识。

张:是谁引领你进入了这个领域?

曹:我老家村里有一个老先生,村子里好多需要写字的事,包括婚丧嫁娶,包括每年过年写春联都找他,他就是村里公认的写得好的。我跟他住得很近,经常到他那去,对这个(书法)感兴趣,后来我就开始跟他学。

张:啊,大概是几岁开始?

曹:还没上学呢吧,可能也就六七岁吧。

张:六七岁的时候就开始痴迷了,看这老先生写字就觉得太好了,自己也要弄一弄。但是其实要是学书法的话,在当年的家庭来讲,也是一个需要花钱的爱好,是吧?毛笔、纸、墨,那时候的家庭两三块钱给孩子花,可能那两三块钱就是一家人一个星期的饭钱是不是?

曹:我在那时候根本也没有用这些东西。

张:那怎么学呢?

曹:在老家不是沙土地吗,最早我就在沙土上写字。

张:在沙土上写字?

曹:对。就像古人《书论》里讲用笔“锥画沙”嘛,我看到《书论》的这个名词的时候,特别有感觉,什么叫“锥画沙”?就是锥子在沙子上划过的感觉,这就是用笔的那个感觉。小时候我最初就拿树棍儿,拿小树枝儿在沙土上写,这个感觉我特别熟悉。因为就像您说的,家庭条件不好,拿出钱来买纸买墨买笔,不具备这个条件,喜欢这个怎么办?就在沙土上写,写得感觉差不多了,用铅笔写,要那个字型,然后到老先生那儿,其实我就是“蹭字”。他教完几个字回去就练,在沙土上练,感觉差不多的时候到他那去,用他的笔墨纸,写完之后再看,这块儿不错,这块儿不行。按道理说呢,当时如果具备在纸上练这个条件,可能提高得更快一点儿,因为在沙土上写毕竟跟毛笔蘸墨在纸上书写感觉是不一样的。

张:但是从理论上是达到了一致哈,我想估计你最后了解到这个书法理论,“锥画沙”的这个理论恐怕已经是成年的时候了,是吧?然后看到这个之后,自己恍然大悟,那我从小不就是“如锥画沙”嘛,是不是?就是这样练的。

曹:对。“锥画沙”这种感觉我特别熟悉,打小我就这么用过。

张:打小就“锥画沙”,不得已你是“锥画沙”,“锥画沙”画了多少年?

曹:至少也得两三年。

张:哦,从什么时候好意思开口跟父母说你给我买点笔,买点墨,我自己在家里写?

曹:没有,从来没有张嘴要过。

张:哦,不好意思花家里的钱?

曹:后来我就上学了,上学时给点零花钱,我自己攒着,攒着够了就买瓶墨、买支笔,然后再买纸,买的纸不是现在练字那种宣纸或者是那个元书纸,而是在老家的那种草纸,最便宜的,那种纸我记得当时好像是两毛钱一张,大张的,然后裁成小张,用那个写。

张:然后还特别珍惜。先在沙子上把这个字写好了,再上草纸上写去,珍惜每一张纸。

曹:是,因为买纸不就费钱嘛。就是这样,其实这种状况我感觉也挺好的。

张:对,很珍惜那个纸的时候就会特别认认真真地、踏踏实实地去写每一个字,写下一个字的时候还拿去跟第一个字比较,看看我提高了哪些?没提高我就舍不得在这纸上写,先在地上画,这种状况,反而促进了你对字的那种痴迷和练习。

曹:后来随着年龄长大一点儿,给自己家里写对联的时候,我那时就比较奢侈了。最起码的,写对联需要纸呀,买那个大红纸,然后裁好了写,每年一次。

张:你从什么时候给家里写对联了呢?

曹:应该是小学还没毕业的时候。

张:哦,十二三岁的时候?

曹:对。

张:你的书法作品已经可以拿出去展示了?

曹:对。已经贴在门框上展示了,春联嘛。

张:那时候你父亲怎么就放心让你去写这个春联呢?比如说,通常来讲,对你们那个村的人来讲都是去找那个先生来写。

曹:不光是他,还有好几个人,我们村子比较大,每年写春联的人也多,集中的就是那几个人能写,写得比较好。

张:什么时候你加入了那几个人的队伍?

曹:我当时不算加入。求人写对联的习惯就是,你得准备好纸,墨和笔人家自己有。我记得特别清楚,有一年比较晚了,我父亲买完纸到人家去,我记不清是大年二十几了,人家时间太紧张了。你想,这一村子就集中这几个人写,每家少说也得贴上七八幅,工作量不小,我们送去也晚,人家说写不了了,来不及了。过年之前,人家也有好多事要忙。

张:那会儿找人写对联是不是也得花钱呀?或者给人送礼?

曹:不用花钱,都是义务的,习惯性地每年都得贴对联。

张:你跟你父亲说,得,今年的对联我来写?

曹:他不让我写也没有办法,不写的话就贴不了。

张:那时候他对你的书法水平有一定的认识吗?

曹:他不知道,他不知道我能写毛笔字,因为练毛笔字几乎他看不见,不让他看见。

张:为什么不让他看见?

曹:白天他也忙,另外我写不好我也不愿意让他看。

张:啊,这事我还没把它办成呢,我先不给你们看,我自己偷着练。

曹:是,就是这状况。“你还能写对联?”“我写回试试吧。”当时写完了,现在眼光看肯定也是不怎么好,但别管怎么样,反正是贴出去了。

张:但是对于当时来说,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那个对联已经是你父亲的骄傲了,是吗?他一下子对你也是刮目相看了,哟,原来我儿子还是个秀才。

曹:当时反正是挺高兴的。因为贴完对联以后,初一都互相串门拜年嘛,村里乡亲们拜年的时候到我们家去,好多都喜欢书法的,他们就问,“你们家对联谁写的?”“一看就不是咱村人写的,没见过这字。”然后我父亲就说,“他写的。”(当时我在跟前)“不可能,他这么点儿小孩儿能写这字?”不信,那也是我写的。当时第一次写的时候确实是很紧张,因为之前没写过这东西。

张:怕糟蹋了那个纸?

曹:嗯,当时确实写得水平低,自己感觉特别不好意思,但是贴了就贴了吧。

张:没想到遭到了大家的表扬?

曹:对,还都说不错。然后从那时开始,每年需要写,就下功夫写,我就按字帖开始练了。当时在老先生那儿学字就在那儿看帖,后来他送我一本帖。

张:这位老先生他也很珍惜你这个人才,觉得这孩子真的很不错,自己不用扬鞭自奋蹄,最后老先生赠你字帖,始终都在老先生那蹭笔蹭纸。我估计也是因为老先生特别喜欢你,觉得你有发展前途,所以培养这样一个学生付出一些也没有关系。

曹:这个我倒没考证过,没问过他,但是他挺喜欢我的,到那儿去从来没有烦过,我一到他那儿,“写几个字我看看”,他主动让我写,挺喜欢我的。

(旁白:他是来自本市公安系统的书法家,自幼酷爱书法,临池不辍,他的书法作品神元气足,清雅隽逸,多次获得各种奖项。年,他应邀到美国犹他大学、迪克斯大学、山谷大学进行中国书法专题讲座,举办个人书法作品展览,为犹他州华盛顿区电视台制作中国书法教育专题片,推广普及中国书法艺术。书法家曹善华分享字里行间书写与传播的快乐。天津新闻广播《张楠访谈》正在播出……)

张:就是这样从小练书法,其实说是一个业余爱好,实际上我估计你恐怕拿出了很大一部分精力投入在上面,是吧?

曹:小的时候,没上学主要就干这事。后来上了学就要写作业,相对时间要少得多,但是那时上学作业也不那么繁重,不像现在小孩上学,又是课外班又是补习班的。上完课就完了,时间还是比较充裕。我上小学时,我的老师也写得一手好字,他的板书非常漂亮,要求我们写字特别严,我的同学们普遍书写水平都挺高,但是在班里我还能算相对更好一点儿的。

张:会不会那时你在全校都是尖子?

曹:那时还可以吧,我上学二三年级就开始在学校参与出板报。

张:自己有了一个展示的平台,学起来更刻苦了,那时有没有苦恼,就是说自己也很想在这方面深造一下,正规的培训一下,但是无门?

曹:嗯。那时确实有这个想法,就想找一个更好一点的老师或者接触更多的东西,但是那种环境下找不着。

张:很难。所以一直就是在自己摸索的状态当中,自己不断地探索、不断地练习这样往前推着走。

曹:反正那时接触一本字帖都很难,不像现在似的,各种资料都特别丰富。但是老先生给我指的路还是挺正的,这种状况持续到初中毕业吧。

张:后来你是上的武警学校还是什么?

曹:那时叫天津市人民警察学校,现在叫天津警官职业学院,高中毕业以后上的这个警察学校。高中三年的时候,我能接触的就比较多了,因为我有个同学,他父亲当时在我们当地算是著名的书法家,他的资料也多,字帖啊,从他那借过来看,有时他父亲特别喜欢的东西,他也偷偷拿来给我看。

张:如获至宝,大开眼界。

曹:那时接触的就比较多了,眼界也开阔了很多。高中毕业以后到警校上学的时候,学习也不像上高中高考时那么紧张了,时间更富裕了,而且接触东西也更多一点儿。

张:那时你对书法美术类的东西这么爱好,为什么不上天津美院,而上了警官学校?

曹:当时不知道还有这种专业的学校,在我们当地也没有一个专门上这种学校的人,如果有我也能够知道,但是没有。

张:从小有个梦想要当警察,有这个梦想吗?

曹:那倒没有。

张:那怎么会走入警察队伍里面去?一个爱好书法的孩子最后进了警官学校?

曹:当时对这个制服我是有点儿情结,因为我父亲当兵出身,对我们要求也特别严格,我当时考的分数,这个学校正好也能录取,也挺高兴的。

张:在警官学校毕业了之后就留在了天津?

曹:对,分配工作,就留在天津了。

张:你的第一个职业是什么?

曹:就在派出所做民警。

张:你的这个业余爱好在你工作以后就一直没有停止?

曹:对,一直没有。在工作之余一直都在搞书法。

张:那两厢会有冲突吗?

曹:冲突,我感觉倒没有,就是时间上冲突,因为我的工作在一线,工作性质就是这样,时间比较紧张,其他的没有冲突。

张:业余时间回家就抓紧时间练习?

曹:是。

张:而且我知道在公安系统书法人才也是人才济济,是吧?

曹:是,我们这个系统书法人才挺多的。

张:很崇尚舞文弄墨的。

曹:是。

张:那像你书法这么好进了公安系统之后,会不会觉得自身的优势比别人还高了一些?

曹:那倒没有,没有这种感觉。我从上小学、上初中、上高中、再上警校,我这一路过来在哪个环境当中,我的字都算好的,算不上最好的,也能数得上,这种环境一路就是这样,而且我分配工作到单位以后,我的字也是算好的。这种环境吧,你说写什么东西,“哎,你来写。”这个促使我也放不下,那时我们单位开会写会标,搞安全宣传,赶上节假日的时候,写宣传标语。现在不行了,现在贴标语不允许了,在当时那是主要宣传手段。我这个爱好一直能有用,能派上用场,基本上也放不下,一搞什么活动需要写字就让我来写。

张:所以你会乐此不疲哈。

曹:干这类的活儿的时候也不感觉累,对这个感兴趣么,不感觉累。

张:从什么时候开始走出国门啦,或者说走出公安系统啦,开始做书法的交流?

曹:其实之前也有交流,就是很少,我正式开始应该是在年以后吧。有时有展览的消息,我也开始投稿参加展览,出去交流。因为感觉自己闷头练,还是有欠缺,拿出去互相交流,能够提高得很快。

张:我知道你从03年开始获得了一系列的奖项,是吗?

曹:年开始我参与投稿后,到03年开始每年投稿我都能获几个奖。

张:你只要投稿就能拿奖?

曹:基本上没有空的。后来有人说“你都快成获奖专业户了”,其实是谈不上,我获奖并不是目的,就是把作品投出去,然后呢看看同道怎么评价,哪有问题,便于提高自己。同时通过参加展览,也看到别人的作品,从中也可以吸收一些别人的东西,开阔一下眼界,然后促使把自己书法的技艺更提高一些。

张:最初获奖的时候是不是也挺开心的?

曹:是,挺高兴的。

张:啊,特别开心,我的水平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尤其是专业人士的认可?

曹:是,当时挺高兴的。

张:在这个过程当中,我知道你还出了书?

曹:嗯,对。出了我一本作品集。我的作品入编某个展览作品集的也很多了。

(旁白:自从年以后,曹善华携自己的作品相继参加了一系列全国书法比赛,他每投必中,获得了很多重要奖项,但是他把荣誉看得很淡,他更喜欢在这种交流中倾听前辈们对他的作品提出的不足。曹善华还常常将写书法的朋友邀请到自己的书房,墨香、纸香、茗香、书香交织在一起,老友谈笑之间挥毫书写,直抒胸意,意境其乐融融。曹善华对书法的痴迷也曾经有人不解,你练习书法,究竟想成就什么?曹善华以诗作答:“一轮明月观古今,半支秃笔写春秋,此去经年应知我,泣血非为竞风流”。)

张:我知道在这个过程当中,随着你这个不断地获奖,不断地获奖,社会认可度、社会认知度对你也都是越来越大,也有很多媒体对你也进行了采访,进行了报道,是不是像自己的年龄一样,到了收获的季节?

曹:这个我倒没有这么认为。我的感觉,以前像这种出头露面的事,其实我特别不喜欢参加,后来思想上有点转变。原来就是仅仅自己爱好书法,随着对书法不断认识,不断地提高,越来越感觉中国书法的艺术魅力,还是说能够走出去,把我学到的东西传播出去。我自己认为,作为一个中国人,中国老祖宗留下来的瑰宝让更多人去喜欢她,接受甚至是热爱,把她发扬光大。我觉得这是书法爱好者如果有机会还是应该做一些这样的事比较好。

张:我知道你年的时候,应邀去美国,去好几家大学做书法表演和书法演讲?

曹:嗯,对。那是年,美国方面邀请我去,在三所大学,美国犹他大学,还有山谷大学,迪克斯大学,还包括儿童博物馆,总共做了四场关于中国书法的表演,同时在迪克斯大学这一所大学里,我就搞了三场讲座,总共加起来一共搞了八场讲座,在犹他郡图书馆搞了一个我个人作品展,集中展示了一下我对中国书法的理解。同时华盛顿区电视台看到我的讲座效果,邀请我做了一个关于中国书法教育的专题片,普及书法教育,在他们电视台播放。我感觉这个挺好,因为出去的目的就是宣扬中国书法艺术。

张:你的讲座现场怎么样?他们听得懂吗?参加的人踊跃不踊跃?

曹:参加的人很多,还不都是中国人,更多是外国人,都是他们当地的。我讲座是他们那方给我配翻译,英语我说不了,他们能够给我翻译,讲课现场效果不错,甚至不夸张的说啊,在我讲座的大学里,他们老师跟我讲,“您这讲座确实是挺轰动的,因为我们之前搞讲座没有像您看到的这种状况”——整个教室里都坐满了,没有地方坐,好多听课的学生,还有老师,站着听课,站在后面,或者站在过道里,他们对中国书法的这种热爱程度让我挺感动的。他们听不懂就问,现场讲到什么问题时,举手就问,我现场给解答。

张:他们对于中国汉字的兴趣这么浓厚,也让你讲起来更加有精气神。

曹:我感觉是,他们听课的状态全神贯注,我讲得时候也是很有精神。

张:情绪非常饱满。听说现场还出现了排队索字的状况。

曹:他们当地的学生包括老师,一般很多都有自己的中文名字,就像咱们现在好多人都有英文名一样。讲完课之后,他们找我求我给他们写中文名。他们排队排得老长,到我这儿,告诉我他们的中文名叫什么,说不清楚的拿笔写下来。写得不太规范,他写下来,我再给他写。有的人说“您给我写一个”,我说“你的中文名字叫什么?”他说,“我没有中文名字,您给我起一个吧。”现场给他们起中文名字,现场不是有翻译嘛,更多是根据他的英文名字的音译,结合咱们中国的姓氏,还包括能够解释通的美好寓意,起完名字,我给他讲你的名字在我们中国是哪个姓,这个姓是怎么回事,然后你的名字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美好的寓意或者什么哲理,他们非常非常高兴。

张:开开心心地拿着就走了。我想可能有人把这个拿到家里搁到镜框镶起来当画挂着。

曹:嗯,对,他们说“我一定珍藏好”。

张:像这种走出国门,做国际文化交流,以后会有陆陆续续的,在你的工作计划当中吗?

曹:我想我有机会还是要走出去做这些事,因为他们希望,也渴望(接触)这种中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书法。

张:是不是你也没想到美国人民这么热衷于中国书法艺术?

曹:在去之前,我听说是挺热衷的,但我没想到热衷到这种程度。在这次讲座结束的时候,他们问我什么时候还能再来。其中有一个美国老太太,看上去六十多岁快七十了,这位老太太让我特别感动。讲座时她坐在第一排,边听边做笔记,听不明白的就问,特别认真。最后临走的时候她送我上车,给我开车门,我坐上车一直跟她客气,因为我很不好意思,毕竟人家那么大岁数了,她非要坚持给我开车门。我们开车走出去有两百来米,我下意识地回头一看,老太太还站在那儿,朝我挥手呢。我认为她之所以这样,源于对中国书法艺术的热爱。

(旁白:他们是站在时代前沿的领袖,他们是与命运抗争的普通百姓,他们是饱受争议的话题人物,分享他们的故事,彰显人性向善的力量,天津新闻广播《张楠访谈》。)

张:我知道你这些年不仅让自己沉醉于这个书房当中研究书法,也走进社会,而且还参与了很多公益活动。

曹:嗯,对。有些公益活动我是比较热衷参加,像汶川地震啊,组织向贫困地区义务捐赠活动,找到我的,都积极参加,用自己的作品帮助残疾人、灾区、贫困地区,我感觉挺好的。

张:净化了心灵,提高了自己,同时还能够帮助别人。只要有这样类似的活动找到你,你绝对是二话不说。

曹:对。这类活动只要是找到我需要捐赠作品,我没有一次拒绝的,都是很高兴地完成这个任务。有时候我听到了什么地方组织这类的活动,我也主动联系,用自己的力量能够帮助别人,确实心里头特别高兴。

张:作为一个公安系统走出来的书法家,你对目前中国的书画市场有什么看法?

曹:书画市场现在应该说是比较多元化,我看还是挺繁荣的,有的人热衷于在市场上去经营,或者别说是热衷,是在市场经营作品,拿这个作为一个标准,作为自己成功的一个标志;还有很多人,我接触的更多的是对书法艺术的热爱,甚至好多都默默无闻,就自己埋头练书法、写书法,研究这个,很多都是这样。

张:是不是在目前的书画市场的状态下,要让一个很成熟的、很成功的书法家淡泊名利,其实这也是很难做到的?

曹:是,确实是很难做到的。作为一个书法家也好,画家也好,肯定面对着社会好多的诱惑,能够真正沉下心来不受影响,也确实是内心里需要一种坚守,如果不能够对自己有一个清晰认识,对某件事不能有清晰的认识,不好做到(张:坚守艺术的崇高)。是。实际上这就是给自己的一个定位,定位的是什么呢,是自己对艺术追求的高度。我就说我自己啊,虽然目前我对书法学习、认识、提高达到这种状态,其实还差得很远很远。从“书法”这个角度来说,能够走多深走多远,还得看自己的造化,我说的造化就是身体状况,加上能接受这些东西的过程,我把自己定位在,在能力能达到的基础上能够走多深,能够走多远,就力求走多深走多远。

张:我知道你在书法艺术上还追求一种创新,就是在那么一个必须要遵守传统的领域里面去创新,你怎么打开自己这个创新的思路,又不偏离于传统?

曹:这个话题在书法界确实是一个很普遍的话题,是守传统还是创新?我的感觉,所谓创新其实并不是单独的创新,中国书法是有传统的,古人留下那么多经典的作品,很多很多,代表了不同时代的特征,像宋代,唐代,再往前推,汉代,包括后来的元代,明清,这些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的审美追求,还包括对书法的普遍认识。咱们现在,也将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对这个怎么理解呢,我个人理解就是,中国书法传统不能丢,必须从古人那里吸收东西,在守住传统法度的基础上,表达书家自己的性情。严格意义上讲不叫创新,而是一种真正运用书法技法的语言去表达个人性情的一个过程,所以就形成了一个自己的面目(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说风格有点大,实际上就是说形成了自己的小面目,这种面目怎么形成,也就是建立在从古人碑帖吸收传统精华的基础上,把它拿过来,用自己的体会,用古人的技法,用这种语言去表达想要表达的感情。

张:你更追求的是哪一种风格?

曹:可能跟我的性格有关系,我追求的那种感觉是比较沉静的,内敛的,追求一种文雅的(风格)。

张:内在有一种更深厚文化内涵的东西,是吧?

曹:我追求的就是这种感觉。

张:练书法是不是也需要有一种板凳坐得十年冷的感觉?不管这个外在的时代变迁,是人们下海也好,经商也好,人们开始炒股也好,炒楼也好,自己都要有一种耐得住的性格?

曹:书法就是一种寂寞之道,要是说从书法这个角度你去找点什么东西,比如说想拿它挣钱,或者说想拿它出名,其实都是很难的,并不是一条捷径。而是一种寂寞,要耐得住寂寞,反正我是这么做的。别人看电视的时候,我在看书法的碑帖,或者我在练字,别人在打牌的时候我也在干这事(写字),每个人的爱好不一样嘛,我喜欢这个,就利用一切所能利用的时间,把它干得更好一点。

张:从小的时候,六七岁开始走入了这条寂寞之道,到现在也是走了三四十年了,三四十年都在走一条寂寞之路,那你觉得你内心里面,骨子里面你寂寞吗?

曹:实际上这条寂寞之道是在外人看来,这个过程,从接触书法到走进去,其实是一个享受的过程,感觉不是寂寞,非常享受,乐在其中。

张:乐在其中,也特别庆幸从小就选择了这么一个兴趣爱好?

曹:是,我一点也没有说后悔,我怎么干这个了。从进入书法以后,我的体会就是,这是对我品质的一种锻炼,心性的一种修炼。

张:是一条非常快乐的路,乐在其中。

曹:是,对。

张:自己在书法的世界里是尽情的享受尽情地畅游。

曹:是。

(旁白:曹善华是警营里颇有造诣的书法家,书法使他在工作领域中如虎添翼,无论是工作日志还是讯问笔录,他的笔迹所到之处严谨认真,一丝不苟。他的性格与为人处事也是这样,凡事不逾矩,他喜欢楷书的规矩整齐,也喜欢草书的灵动飞舞,他痴迷于书法,书法与他相伴几十年,他在寂寞的道路上体味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感染力,他也想把这种字里行间感受到的快乐传递给国内外所有喜欢中国文字的人们。好,听众朋友,今天的节目到这儿就结束了,我是张楠,感谢您的收听!)

小编向各位粉丝道歉,本期内容由于录音整理时间较长,发出时间比节目播出时间晚了将近一个月。内容有些长,谢谢您的耐心读完!

请您点击标题下面的蓝字,







































治疗白癜风多少钱
北京一次治疗白癜风花多少钱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tianjinshizx.com/tjsh/75122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