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 (——) 第一节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 一、国人对早期近代报刊的认识和接触。 最早接受西方新闻思想的人是林则徐和魏源。林则徐,现代有人说他是清王朝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所办的《澳门新闻纸》,它是我国最早的译报。《澳门新闻纸》和《澳门月报》(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所用名)虽然名为报纸,但不公开发行。同时,同样属于译报汇编的有上海的《西国近事》。并汇编成册称《西国近事汇编》,不定期发行,仍为不定期刊。 1、《澳门新闻纸》:是林则徐在禁烟备战期间,派人到澳门搜集外国人出版的报刊并翻译其中有关鸦片贸易和其他方面的消息、言论。这种翻译材料,先是零散的,后来汇集成册,被称为澳门新闻纸。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报纸,只是内部传抄的新闻资料而不是公开发行的报刊。它的重点是禁烟和兵事。林则徐在译抄澳门新闻纸的基本上,按不同性质的问题,亲自加工、润色,编为《澳门月报》,被魏源收入《海国图志》中。 二、太平天国的办报思想 太平天国后期,洪仁玕向洪秀全进呈的《资政新篇》中,高度评价了报纸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设立新闻馆、设置新闻官等主张,但因太平天国在不久后覆灭,所以其办报主张并没有实施的机会。太平天国后期重要的领导人洪仁轩在向其天王洪秀全进呈的《资政新篇》中,从整个国家政权结构的宏观角度着眼,一系列新闻思想:①设新闻馆;②准卖新闻篇;③兴新闻官;④只须实写 三、王韬、郑观应的办报思想 1、王韬:著名报人,是近代报刊思想的奠基人,是我国新闻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年参加《六合丛报》的编辑工作,是他报刊活动的开始。年兼任《近事编录》的编辑工作。年创办《循环日报》。他的政论反帝爱国,昌言变法,短小精悍,深入浅出,富于感情,后来被发展为一种新的报章文体,后发展于梁启超,对当时的文坛和以后的维新派领导人影响较大。他的部分政论文章后收编为《弢园文录外编》,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报刊政论文集。他关于办报的言论代表了维新变法前报刊理论的最高成就,奠定了近代报刊理论的基石。 2、王韬的办报主张及主要贡献。 办报主张: 1)论述了办报的目的和意义,即办报立言,通过报纸来宣传变法自强的政治主张。 2)论述了报纸的功能和作用;(民隐得以上达、君惠得以下逮、达内事于外、通外情于内) 3)论述了新闻自由的思想;最早提出新闻自由的思想,呼吁朝廷放宽言禁,允许民间办报房,允许报纸“指陈时事,无所忌讳”,“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 4)论述了报纸的文风,认为报纸应该直抒胸臆,词达而已。 5)论述了报纸编辑人员的条件,应该是知识广博的通材。 主要贡献:(1)鼓吹国人办报;(2)重视报刊政论;(3)致力于革新文风。a、王韬积极主张中国应自行办报,在参省会城市办报,还要办西文报。b、他认为办报的目的是“立言”,因此应“博采舆评”。c、他赞成经世致用,他的文章采用浅显的文言,议论时政,坦诚己见。对后来报章体的形成与统行,起了先导作用。 3、郑观应的新闻思想:主要见之于其撰写的专著《盛世危言》中,1)日报是“通民隐,达民情”的有力功具;2)创办报纸是中国变法图强的重要手段;3)应该维护民族尊严,允许国人软件报;四,制定报律来规范报业,同时保护人民的言论出版自由的权利。 二、国人创办的第一批报刊 1、《昭文新报》:年在汉口创刊,艾小梅创办,内容以奇闻轶事、诗词杂作为主。也被认为是第一份国人自办报刊。 之后,上海、广州成为早期国人自办报刊的两大基地。 2、《循环日报》:年在香港创刊,由王韬主办并任主笔,是早期国人自办报刊中最出色的一份。以“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为办报宗旨。循环日报是我国近代第一份宣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公开鼓吹变法的报纸之一。对我国近代报业发展的最大贡献就是首创了一种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这种报纸即有别于以传抄上谕、刊发奏章为主要内容的我国古代报纸,也有别于以传播教义、刊载商情为主要内容的近代外报,而是以“立言”为目的,利用报纸纵论中外形势,指陈时弊,提出建议使人耳目一新。开创了中国近代报刊的政论文体,被认为是我国第一份以刊载政论著称的报纸。 3、《弢园文录外编》:年,王韬的政论文章被选辑成书《弢园文录外编》,这是我国第一部报刊政论文集。同时也是我国近代第一份宣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公开鼓吹变法。刊登行情、新闻、评论消息、广告等内容。实际上是中文报纸最早的晚刊。 继《循环日报》后,又有《维新日报》《粤报》等自办报刊陆续出版。 3、《采新实录》:年在广州出版,是第一份国人自办的报纸。但早已失传。 4、《汇报》:年创刊,是国人在上海办的第一家中文日报,创办人容闳。为了维护民族利益,曾多次与外商办的《申报》和《字林沪报》进行笔战,并在消息和评论中涉及政事,遭到官府非议。创办一年后停刊,可见当时国人办报的艰难。 5、《新报》:年上海出现另一份国人自办报纸《新报》,主办人是上海道台冯焌光。该报内容除转录京报和辕门抄外,还刊有本埠新闻、各地新闻及国际新闻,涉及政治、军事、外交、商情等方面。后新报并入上海机器制造局,转为该局机关报,旋停刊。 6、《述报》:是目前已知的第一份在广州出版的国人自办报纸,创刊于年,正逢中法战争爆发,其版面主要是中法战争的消息,主张对法作战,表现出鲜明的爱国立场。同时,该报在业务上十分重视图像新闻报道,每期都刊登一幅或多幅新闻纪实图画,与文字新闻穿插编排。采用图文结合的方法。根据内容分两册发布:新闻部分《中西近事汇编》,译稿部分《格致便览》。在我国的报纸中首先使用石印。出版一年后停刊。7、《广报》:年创办,创办人邝(kuang4)其照。早期新闻多为琐事,偶尔揭露问题,曾因暴露科举舞弊遭报复。年更名《中西日报》,年因发表义和团消息遭禁,改名为《越峤纪闻》 三、第一批国人自办报纸的特点 19世纪70年代开始在中国出现国人自办报刊明显的表现为以下特点: 1、在办报主体上。创办者身份复杂,在中国最先创办报纸的人,既有知识分子,也有商人,还有洋务派官员,其中,知识分子是主力。 2、在办报性质上。除个别报纸外,都是私营性质。政治觉醒和经营活动。不带政党色彩。 3、在报纸内容上。都是洋务运动的支持者和宣传者,正直洋务运动期间,时代背景决定了洋务运动是报道和评论的重要主题。 4、在政治立场上。带有鲜明的反侵略爱国思想。 5、在业务工作上。形式上大多参照外国人在当地出版的报纸模式。 6、在报业环境上。处境十分困难。首先是经济上的困难,民族工商业很薄弱,不能提供足够的广告收入,读者不多,发行少,缺少政党和政府的经费和财政支持。其次是政治上的困难,封建统治者和外国殖民势力和各地租界当局。 第二节维新变法运动与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 一、《康有为、梁启超与维新报刊的创办 随着维新运动席卷神州,国人办报高潮也在全国范围内兴起。打破了外报在华的优势,成为中国社会舆论的主要力量。 1、康有为与《万国公报》:在年的公车上书中,康提出了“纵民开设”报馆的建议,把办报作为维新变法的重要内容之一。不久,我国资产阶级改良派出版的和一份报刊《万国公报》于年8月17日在北京创刊,内容以讲论洋务为主。由康有为等负责筹募经费,梁启超等人担任编辑,主要是免费附送给各级官绅阅读。强学会成立后,《万国公报》转为该会的机关并改名为《中外纪闻》报,仍为两日刊。除论说以外,增加了外电选译和国内各报摘录等内容。《中外纪闻》的出版,受到了倾向于维新变革的政府官员和知识分子的,使更多的中国人“渐知新法之益”。 2、《强学报》:上海强学会的机关报。是康有为南下宣传维新变法主张的结果。年1月12日创刊,徐勤、何树龄主持。它的政治色彩较《万国公报》和《中外纪闻》理为浓厚,旗帜鲜明地倡导变法维新。其办报宗旨是“广人才,保疆土,助变法,增学问,除舞弊,达民隐”。提出了开设议院的政治主张,在当时影响很大。仅出至第三期,便被勒令停刊了。这两份报纸都由于清廷查禁,在不久后被迫停刊。 3、《强学报》的特点:《强学报》的政治色彩较《万国公报》、《中外纪闻》更浓。首先、采用孔子纪年而不用清朝的年号;其次、它旗帜鲜明地倡导变法维新;第三、它明确提出“明定国是”、“开设议院”的政治主张;第四,阐述了报纸在维新运动中的作用。 4、梁启超与《时务报》:年《时务报》在上海创刊,打响了维新运动东山再起的第一炮。由梁启超任总撰述。他在时务报上发表数十篇政论,最为著名的是《变法通议》,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明了维新派的变法主张。时务报大胆而新颖的议论使朝野大为震动,所译外报文章又使读者大开眼界。受到读者的欢迎和官府的提倡,最高发行量达到1.7万份,成为维新派最重要、影响最大的机关报。后来《时务报》落入汪康年手中,变成洋务派的喉舌。 6、《中外纪闻》和《强学报》历史意义:首先、强学会的成立,标志着从王韬就开始的变法维新宣传已经变为有组织的政治活动;其次、维新派三家报纸的出版,冲破了封建统治的言禁,开创了民议朝政的局面,拉开了国人办报高潮的序幕;第三、培养和锻炼了维新派骨干,为维新派以后的办报活动的全国展开打下了基础。 7、《论报馆有益于国事》:梁启超在《时务报》创刊号上发表的文章,大力鼓吹多办报纸的。主张报刊应“广译五洲近事”“详录各省新政”“博收交涉要案”“旁载政治学术要书”指出报纸的功能是“去塞求通”,包括通上下和通中外,主张办报以启民智,以开风气,以助变法,表达维新派要求迅速改变国家落后面貌的爱国热情,反映了中国新兴资产阶级急于突破封建束缚,发展民族经济的迫切愿望。 8、梁启超:清末影响较大的资产阶级报刊政论家和宣传家。他一生有27年时间从事报刊活动,主办10余种报刊,著述达万言。他的文笔犀利,议论耸动。他是报刊的政论文形成了一种具有独到风格的文章,是当时言论界的骄子,我国报刊史上一位具有划时代影响的人物。师从康有为参加了著名的“公车上书”,并在、年于北京主编《万国公报》、《中外纪闻》,在舆论界初露锋芒。年创办《时务报》,大力宣传维新变法,名噪一时,为《时务报》撰写的政论文体,被称为“时务文体”。戊戌政变后逃亡日本,创办《请议报》、《新民丛报》等报刊,鼓吹保皇立宪。他的办报实践对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贡献,其新闻思想对当时的报界产生过很大影响。 9、简要评这梁启超及其报刊思想。1)生平:梁启超是我国仅大事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报刊活动家。他一生有26年时间从事报刊活动,主办10余种报刊,著述达万言。他的文笔犀利,议论耸动。他是报刊的政论文形成了一种具有独到风格的文章,是当时言论界的骄子,我国报刊史上一位具有划时代影响的人物。 年和康有为进京会试参加了著名的“公车上书”并在此北京主持了《成国公报》、《中外纪闻》的编辑工作。年创办《时务报》,大力宣传维新变法,名噪一时,戊戌政变后逃亡日本,创办《请议报》、《新民丛报》等报刊,鼓吹保皇立宪。2)报刊思想:梁启超在报刊、新闻、舆论、写作等方面,有许多论述,集中代表了维新派的报刊思想,在中国新闻学说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①关于报刊功能与作用的论述。a、“报馆有益于国事”,这种从政治上看报刊的功能与作用,是维新派人士的共识。b、“去塞求通”,他认为,国家的强弱在于通塞,而去塞求通“的首选工具是报刊。 ②关于报刊性质与任务的论述。a、报纸性质多样。b、报馆的“两大天职”。他认为,报纸对政府的监督,是舆论监督,而作为向导者,报馆应该面向大众,具有“救一时明一义”的特征。 ③关于办好报章的条件的论述。梁启超认为,一张办得好的报纸,必须具备四条标准:“一日宗旨定而高,二日思想新而正,三日材料富而当,四日报事确而速”。 ④关于舆论的论述。提出并强调“舆论之母”、“舆论之仆”与“造舆论”的重要,并且,健全的舆论应有“五本”,即常识、真诚、直道、公心、节制。 二、维新派的其他主要报刊 1、澳门《知新报》:是维新派在华南地区重要的舆论阵地,年在澳门创刊,是创办较早,出版时间最长的维新派报刊,是在康有为的亲自策划下创办的。同上海的《时务报》南北呼应,为维新运动造势。在政变发生后,国内各地维新报刊扫地以尽,唯独知新报能继续出版,歌颂死难烈士,谴责发动政变的后党。直到年才自动停刊。 2、《湘学新报》——湖南维新派的第一份报刊。年4月22日由湖南维新党人创办。旬刊。第21期起改名为《湘学报》。年8月28日停刊。唐才常、陈为镒任主编。《湘》以倡导新学、开启民智、培育人才、鼓吹变法为宗旨。系统介绍西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为主,也宣传湖南新政,传播维新派的主张。 3、《湘报》——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中有影响的报纸之一,也是维新派人士在华中地区的重要舆论阵地。年,湖南维新派人士在长沙成立南学会,决定创办一份比较通俗的日报《湘报》。其激进程度超过《时务报》《知新报》和《湘学报》。年3月7日在长沙创刊。同年9月百日维新失败,10月《湘报》被迫停刊。该报社由唐才常任主笔,谭嗣同等人为该报主要撰稿人。《湘报》每日出版,内容有论说、奏疏、各国时事等。《湘报》的论说有声有色,锋芒毕露,发表了一系列抨击封建专制、鼓吹民权平等、宣传西学、宣传变法的文章。此外,《湘报》还大量刊登省内外变法的新闻以及中外报刊对维新运动的评论。 《湘学新报》和《湘报》是变法时期维新派在华中地区的重要舆论阵地。年《湘学新报》创刊于长沙,其主要撰稿人之一是谭嗣同,是湘报的核心领导人物。由于《湘报》和《湘学新报》的共同宣传与推动,是湖南省成为维新时期创办新政最有朝气的一个省。 4、谭嗣同及其办报思想: 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湖南人。积极参加维新活动,使南学会的组织者,也是《湘报》的核心成员。 谭嗣同的办报思想:1主张办报求日新。他认为,世界形势发展变化很快,中国必须每天跟上时代步伐。因此要在书以外,创办报纸,以求日新。2主张报纸为“民史”、“民口”。这种观点具有相当的民主性。 5、天津《国闻报》:是变法时期维新派在华北的重要舆论阵地,年创刊于天津,主要创办人是我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报刊活动家和翻译家严复。也是维新派创办的第一份日报。社论大多出自严复之手,尤其注重外报选译和新闻采访工作,在国内各地及国外大城市设有特约记者。同时出版旬刊《国闻汇编》,在国闻汇编上,严复发表了《天演沦》,在当时起到了巨大的思想启蒙作用。 6、《国闻汇编》——是国闻报馆出版的旬刊。年12月8日创刊,只出了六期便停刊了。《国闻汇编》的主要内容是翻译、介绍国外学术著作。它最大的贡献就是发表了《天演论》和《群学肆言》的部分译文,第一次向中国人民介绍了进化论的思想。 7、严复及办报思想:清代著名思想家、翻译家、报刊政论家。在天津外人办的《直报》上发表了《论世变之亟》等文章,与友人创办《国闻报》主张变法革新、但言行谨慎。他在《国闻汇编》上署名发表了《天演论》等译作,呼吁国人思想救亡在思想界引起震动,为维新变法提供了思想理论依据,系统介绍了西方资产阶级文化,译书以“信、达、雅”为标准,亦为人所称道,辛亥革命后政论态度过于保守,提倡尊孔读经,晚年反对民主厌倦科学诋毁五四运动。集中体现在《国闻报缘起》文中。1)办报的目的是“开民智”,报纸的作用是“将以求通”。2)在各国并立之时,引进外来思想是开民智的主要方法。因此,严复注重引进西学,他组织人力收集、翻译外国报刊。3)介绍给国人进化论和社会改良学说。进化论的思想也成为维新人士办报思想的理论依据。 8、唐才常:维新派富有斗争精神的政论家。先后于、年任《湘学报》、《湘报》主笔。他在两报上发表大量文章,如《民主表》、《辩惑》等鼓吹变法、宣传民权,批判封建专制制度。 三、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的出现 1、简述国人第一办报高潮的特点和意义。 年,百日维新期间,光绪皇帝发布准许官民办报的诏书,进一步促进了各地报刊的飞速发展。打破了外报在华的优势,成为中国社会舆论的主要力量。这次高潮的主流始终是维新派主办的,以宣传变法维新为主旋律的政论性报刊。史称“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 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的特点:1)报刊数量大。在和,两年多的时间里,创办的报刊达90多种。2)办报地区广。外报绝大多数是在沿海城市,但是维新运动期间国人办报遍布各地,深入到长沙等地;3)报刊的品种多。除了以政论性见长的综合性报刊迅速发展外,还出现了专业性报刊、纯商业报刊、文艺娱乐报刊,等等,其中不少是我国新闻事业史上第一次出现的报刊类型。 意义:1)两上突破。既突破了外报在华的垄断地位,又突破了封建王朝的言禁;2)两个开端。即我国的政治家办报和政党办报,都由此发端;王韬是最早的的国人办报者之一,但是他没有正当意识。而维新派人士则不同,他们组织政治团体,开展推动以朝廷变法为目标的政治活动。3)两个创新。即在新闻思想和报刊文风两个方面出现新面貌。新闻思想是源自西方,阐述了不少论述报刊的专文。在文风上,他们从采用浅显的文言文到提倡半文半白的“报章体”,也开了风气之先。 2、三位一体的组织形式:各地的维新派报刊的主编往往都是当地维新运动的领导。从办法的方式来看,维新派从“开民智”“育人才”的总体思想出发,把办报同办学会、办学堂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三位一体的组织形式。在这种组织里,报刊的编辑同时又是学会的骨干和学堂的教师,学会以为报刊的出版和学堂的开办提供各种条件,学堂为报刊、学会培养和输送人才。 四、、近代新闻立法的有益尝试 1、维新变法活动中对近代新闻立法的有益尝试。在维新变法活动中,康有维等维新志士不仅继王韬等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之后,再次公开提出废止封建文化专制主义的法律制度、建立以言论出版自由为本的近代新闻法律制度的要求,而且在得到光绪皇帝的认可后还一度被付诸实践,揭开了中国近代新闻法制建设的第一页。(1)在制度上,清廷“报禁”有暗昧,虽未明确提出,但有所改善。(2)在经济上,推出了一项扶助报业发展的举措,即减低报纸的邮寄费。(3)在行动上,开办中央政府机关报,承认多地报馆的合法地位,并准许报刊“据实昌言”,此外,还发布多道上谕,进一步扶植,鼓励官绅士民创办近代报刊。(4)新闻法的制定也第一次被提上议事日程,新闻立法工作开始起步。总之,在“百日维新”期间,中国近代新闻法制的建设,以皇帝发布具有法律效力的上谕为主要方式,终于迈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第一步。当然,这次中国近代新闻法制建设的实践活动为时过短,而且最以流产而告终,但仍不失为一次极为有益的尝试,具有十分重要的历中意义。 第三节维新派报刊的业务特点与历史作用 一、维新派报刊在新闻业务上的特点 1、维新派在新闻业务上表现出的特点 1)开创了新的报刊政论文体。对报刊政论的充分运用与创新是这一时期维新派报刊的突出特点。创造了报章新文体,影响了一代文风。所谓“报章文风”的指半文半白,平易畅达,笔锋常带感情,有时还夹以口语和外来语。这种新的文体,以梁启超在《时务报》上运用得最好,也称“时务文体”。这种新文体成为文言文和白话文之间的一种过渡的文体,为“五四”白话文运动开了先河。 2)新闻报道中夹带评论。通常在新闻的后面表达自己的观点。 3)编辑工作有所改进。版面分栏,新闻分类,新闻标题向一事一提的方式发展,便于读者了解新闻内容。 4)重视新闻采访工作。时效性强,具体生动的新闻报道 5)运用新闻图片配合新闻报道。 2、“新文体”及其特征?1)“新文体”也称“报章体”、“时务体”、“新民体”,是指出现于报刊之上。不同于桐城派古文的一种比较通俗浅近的文体。2)这种文体的特征是,半文半白,平易畅达。语言丰富、笔调自由、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情感。3)新文体的历史渊源:既是对汉魏晋文风的迷存与发扬,也是思想解放的产生物。4)新文体的效果与社会反响:许多人以为是新事物,竟相学习与政仿,而夺旧的老辈则痛恨它,视其为野子。 二、维新派报刊活动的作与对中国报业的贡献 1、维新派报刊活动的作与对中国报业的贡献。(对比“外报的地位与作用”) 1)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办报活动在中国近代史上发挥的进步作用。 a、向读者进行了资产阶级思想的启蒙教育。b、向读者进行了救亡图存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教育。c、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成了变法的实现。 2)维新派的办报活动对我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做出的贡献。 a、冲破了封建统治者的“言禁”。b、开政治家办报的先河,提高了报人,报业的社会地位。c、创造了报章新文体,影响了一代文风。D、推动了民族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 第四章清末的新闻事业(辛亥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 (重点章)(——) 第一节资产阶级各派系在海外港澳的报刊活动 一、19世纪下半叶海外华文报刊的出现 1、《金山日新录》(GoldenHillNews):第一份以华人华侨为读者对象的华文报刊,于年在华工比较集中的旧金山由美国基督教会创办。是一份以新闻报道、反映舆论为主的新闻综合性报纸,具有学生的新闻性和商业色彩。 2、《沙架免度新录》(ChineseDailyNews):第一份由旅美华侨自己创办的华文报纸,于年创刊,由广东人司徒源创办并任主编。以刊登与华人社会有关的新闻为主,至年停刊。是第一份中国人在海外创办的华文报纸,也可能是世界上出版的第一份华文日报。 二、资产阶级维新派在海外、港澳的报刊宣传活动 戊戌政变后,康梁等人逃亡日本,成立保皇会,还以梁启超挂帅,积极开展办报活动,宣传报道保皇立宪的思想与活动。自到年辛亥革命前夕,保皇派在海外创办和控制了三十多家报刊。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清议报》和《新民丛报》。 1、《清议报》: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梁等在海外创办的第一个宣传机关。年创刊于日本横滨,梁启超为该报第一撰稿人。该报形式略同于《时务报》,但编辑水平明显提高,栏目丰富,内容有评论、新闻、小说等。其中,《国闻短评》栏是中文报刊最早时事短评专栏。该报以“主持清议,开发民智”为宗旨,一方面要求“尊皇攘后”,归政光绪,另一方面继续宣传维新,倡导民权,更明确提出君主立宪主张。年,因失火停刊。总体上,该报主张改良,反对革命,但在介绍西方政治思想学说和提高民族素质方面客观上起到一定作用。 2、《新民丛报》:康梁主张保皇和实行君主立宪在海外最著名的刊物及最主要的言论阵地。年创刊于日本横滨,梁启超为实际主编,撰稿人。是梁启超仿效西方大型综合性杂志创办的一份半月刊。用大量篇幅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各方面的学说,该报宗旨在于“开民智”,“造新民”,政治倾向总体上是保皇立宪。虽曾一度倾向于民主共和,但最终回到改良老路,攻击民主革命,为当时青年所厌弃。该报虽未站在时代前列,但该报对西方政治学说的介绍和提高民族素质的倡导,客观上起到了一定作用。其“新民文体”也风靡报界和文坛。 三、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海外、港澳的报刊宣传活动 1、《中国日报》:是兴中会创办的第一份机关报,也是中国最早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报纸,年创刊于香港。从经费筹集到人员选定,都是孙中山亲自操办。《中国日报》创刊后,其主要的宣传内容,一是揭露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卖国罪行,宣传反清革命和资产阶级民权思想;二是与保皇派报刊进行论战。《中国日报》不仅是革命党人的宣传舆论阵地,也是他们的重要活动据点,多次武装起义的策划、组织和联络工作都是在该报馆内进行的。这种既是舆论阵地又是联络机关的组织形式,以后被多家革命派报馆继承。辛亥革命后,迁到广东出版。 创刊背景:a、孙中山的伦敦蒙难。让孙中山感到,利用报刊宣传革命的效果这超过了其他宣传手段。B、要同保皇派报刊展开斗争。C、革命的需要,唤起民众的需要。 早期宣传内容集中在:(1)揭露和声讨请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卖国罪行,宣传反清反封建;(2)宣传资产阶级的民权思想,介绍英国、法车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赞美民主共和,号召人民起来争取民主自由;(3)报道革命党人和留日学会的革命活动,宣传声援义和团反帝反侵略的行动;(4)宣传反帝救亡,谴责八国联军侵华的罪行和沙俄侵华的野心,号召人民起来救国;(5)批判资产阶级保皇派。 《中国日报》仿日本报纸采用短行排印,这对传统的竖行长行版来说是一项业务革新。《中国日报》不仅是革命党人的舆论宣传阵地,也是他们的重要活动据点,这种既是舆论机关又是联络机关的组织形式是资产阶级报,其最大特点是把办报和武装起义等紧密结合在一起。 创刊意义:a、为宣传民主革命做了大量工作,为辛亥革命打下了坚实基础;b、不仅为革命党人提供了宣传舆论阵地、活动据点,而且为他们同保皇派的斗争提供了平台;c、为资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开辟了新的战场;d、为中国新闻事业的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2、《民报》:中国同盟会机关报。年创刊于东京的该刊,是一份大型的时事性政论月刊。孙中山指导了创办和前期编撰。“三民主义”是该报主要的宣传内容,并对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作了很多报道。为了扫除革命发展的思想障碍,该报主动向《新民丛报》发起论战。虽然该报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带有狭隘民族主义色彩等缺点,但她总体把握了人民要求革命的时代脉搏,成为进步舆论的中心。后因清政府与日本政府相勾结,民报于年终刊。 四、留日学生的办报活动 1、继中国日报之后,郑贯公创办的《世界公益报》《广东日报》《有所谓报》等革命报刊先后在香港出版。在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报刊发展初期,留日学生创办的报刊是当时革命派报刊的一支重要力量。有开智会创办的机关刊物《开智录》、有《译书汇编》、《国民报》等等。这一时期的留日学生报刊大多以同乡会的名义出版。《游学译编》:是第一个以留日学生同乡会的名义创办的刊物,由湖南同乡会主办。直隶学生主办的《直说》、浙江学生主办的《浙江潮》,江苏学生主办《江苏》。 2、《开智录》:中国留日学生创办的第一个具有革命倾向的刊物,留日学生团体开智会的机关刊物。年11月日在横滨创刊出版。由郑贯公、冯自由、冯斯栾创办,郑贯公主编。《开智录》以“开通民智”为宗旨,印刷、发行要依附《清主报》,内容和《清主报》相似。3、《译书汇编》:由我国第一个留日学生团体“励志会”的成员创办的刊物。年12月在东京创刊。该刊“专以编译区美法政名著可宗旨”,宣传资产阶级思想。年更名《政法学报》,年停刊。该刊没有提出民主革命的激烈主张,在政治上与改良派界限也不是十分明确,但他刊登的译著却为民主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已呈现出向革命报刊转化的倾向。 4、郑贯公:我国近代著名报人。早年赴日留学,受知于梁启超。曾任《清议报》助理编辑。后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影响,组织开智社,在日本创办《开智录》。因谈及革命,被《清议报》解职,后任《中国日报》记者。在香港先后创办《广东日报》、《有所谓》等革命报刊,其中,《有所谓》是当时港粤报纸中读者最广泛,发行量最高报纸。其文思想新颖,以报纸为“笔枪”,鞑伐列强和清廷,受到爱国人士的普遍尊敬。 五、革命派与保皇派的大论战 1、《民报》与《新民丛报》的论战(05年简答:中国新闻史上“改良派”与“革命派”报刊的论战过程。) 1)《民报》创刊前,资产阶级革命派报刊与保皇派之间已经有过一些小规模的笔战。 2)《民报》(年)创刊后,为了抵制保皇派报刊对革命的攻击和清除保皇派和君主立宪思想在受众中的影响,扫除革命发展的障碍,因此,民报一创刊就以“主帅”的身份,率先同《新民丛报》(年)展开论战。 大战的中心问题:是要不要用革命暴力推翻清政府,建立一个民主共和的国家。 大战的内容:①要不要进行民族革命、推翻“满清”统治。②要不要进行民权革命,建立共和政体。③要不要实行土地国有,平均地权。④革命会不会引起帝国主义干涉,使中国招致瓜分。 大战的结果:以《民报》的大获全胜而告终,原因是①因为《民报》所坚持的革命道路比《新民丛报》所坚持的改良道路更加符合人民的意愿。②因为《民报》一方论战力量雄厚,由孙中山挂帅,参与论战的有二十多人;而《新》只有梁启超一人,尽管他是驰骋文坛的老将,但毕竟势单力薄,交战几个回合之后就招架不住了。③因为《民》以事实为依据,列举清朝政府的腐败、立宪的虚伪等读者看得见的事实,结论是只有推翻清政府才能救中国,令人信服。《新民丛报》认为革命必然引起社会动乱,必然招致帝国主义的干涉等等,都只是主管推测,难以说服读者。 大战的意义:《民报》与《新民丛报》的大论战,以及继之而起的两派报刊在各地的思想论战,不仅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使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逐渐深入人心,而且还为辛亥革命做了组织上的准备,许多原来咫尺改良派的人转变了立场,纷纷退出保皇会而加入同盟会。此外,《民报》与《新民丛报》的大论战也促进了革命派报刊的发展。 共同点:1都是为救国图存;2都促进了报业的发展;3都否认了中国现有的体制,主张学习西方;4都介绍了西学 3)在大论战的同时,革命派与改良派在香港、檀香山、旧金山等地的报刊之间也展开论战,如在香港的《中国日报》和《商报》 在这场论战中,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的传播。 第二节清末与国内新闻事业的发展 一、“慈禧新政”与清末民营新闻事业的发展 1、年,清廷宣布实行新政,并于年5月派伍廷芳等人修订法律。在这一背景下,要求新闻法制的呼声重新响起。有限度地开放“报禁”“言禁”,给人民以创办报刊的自由权利,是清末近代新闻法制建设迈出的第一步。从年到年内,清政府有关部门先后制定了一大批专门适用于新闻事业的,或与新闻事业有关的、或含有调整与规范新闻事业条款的法律与法令。 2、《大清报律》:年《大清报律》奉旨颁行。该报律共45条。年改称为《钦定报律》,修订后的报律共38条,保存了原报律的主要内容。 3、有关新闻事业的法律、法令的创制与颁行,特别是《大清报律》等一批专门适用于新闻事业的法律法令出台,标志着中国近代新闻法律制度在封建统治的末年初步建成。 4、《京话时报》:北京历史上第一种销数逾万的报纸。年由彭翼仲创办于北京,政治倾向保皇立宪。该报以中下层市民为对象,用通俗的北京话出版,目的是“开民智”。该报宣传反帝爱国思想,大胆揭露官府积弊,勇于为下层民众鸣不平。为扩大影响,该报在京城菜馆设讲报处,街巷设阅报牌。后被清廷以莫须有罪名查封。 5、《东方杂志》——中国近代刊行时间最长的大型综合期刊。年3月11日在上海创刊。先后有孟森、胡愈之等人负责编辑工作。该报以“启导国民,联络东亚”为宗旨,对外主张联日抗俄,对内提倡君主立宪,教育救国。内容除自己的社论外,还经常选录多种报刊的时论、记事、要闻、奏折等,资料性较强,类似文摘性刊物。年改革后,逐渐采取资产阶级自由主义兼容包的编辑方针,仍坚持改良主义,但它宣传欧美,也译载有关社会主义的内容。新文化的运动后,保守反动。五四运动后又进行改革,社会科学论著增多,科技文章减少,介绍时政。年停刊。 6、章太炎:中国近代著名国学家和报刊政论家。戊戌变法时期,参加强学会,曾为《时务报》撰述。年在《中国日报》等报纸发表文章排满,反对保皇立宪。年后,为《苏报》撰稿,宣传革命,在《苏报》在案中被捕入狱,成为举国闻名的革命志士。后赴日本任《民报》主编,继续宣传排满和保存国粹,成为《民报》最主要的政论作者和革命宣传家。他的政论逻辑严密,气势充足,陈古论今,在当时产生重大影响。 二、资产阶级立宪派报刊活动的复苏与发展 1、《大公报》:于年在天津法租界创刊,创办并主持报务的是皈依天主教的满族人英华。在政治上,主张变法维新,保皇立宪,对外先亲法后亲日;由于在租界出版,敢于揭露清廷的黑暗和贪官污吏的罪行,同时也经常为穷人鸣不平。因此《大公报》以其报风严肃、具有敢言和替劳苦大众说话的特点,深受读者欢迎,逐步成为华北地区最有影响的报纸之一。目前,大公报仍在香港继续出版,成为中国新闻事业史上出版时间最长的中文日报。 《大公报》另一种解释:中国近现代著名日报。年创办于天津,由英敛之主持。该报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由英敛之主持,是张宣传改良思想,主张君主立宪的报纸。以敢言、严肃、非牟利为标榜,揭露时弊,成为北方地区著名报纸。第二阶段由王郅隆接办,变成一张接近皖系军阀并有亲日倾向的报纸。第三阶段由新记公司接办,发展成为有全国影响的大报。年由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合作创办,提出“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办报方针。第四阶段成为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报纸。目前,《大公报》的香港版仍在出版,它已成为我国出版时间最长的中文日报。 2、《时报》:戊戌政变后,流亡海外的康有为领导的改良派在回国创办的第一份报纸。于年创刊于上海。时报命名取自“君子时而中”,意思是办报要合于“时”,随“时”而动,所以,该报以执中公允的姿态出现,既批评顽固派,又批评革命派,在政治上的影响不大。但是,在评论、编辑、出版方面大胆革新,为我国报业的进步做出了贡献。第一,时报将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创造的“时评”这种新的报章文体移植于日报,这种应时而短小精干的时评很受读者欢迎;第二,时报首创报纸周刊,即在每周固定的日子设教育、实业、妇女、儿童、英文、图画、文艺等7个专版;第三,首先采用1至6号铅字排版,版面编排务求醒目;第四,最先将报纸分为一、二、三、四法,两面印刷,摆脱了书册式报纸的痕迹。 3、《时报》在报刊业务上的革新1)在国内首创时评《时报》设“国内大事”、“各埠要闻”和“本埠要闻”三个时评专栏,分别由陈景韩、雷奋和包天笑主持。这些时评栏目很有特色,配合当天重大新闻发简洁明了的短评。短小精悍、形式多变、文字洗炼、可读性强,且适应时人的文化水平及对时事政治新闻的需求,在当时是很引人注目的业务改进。2)发表创作和翻译的新小说《时报》主张小说既要有可读性又要有益于社会,要起到开通风气的作用。这在当时也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在此观点的指导下,《时报》将许多世界文学名著翻译介绍进中国。3)版面和版式上的革新《时报》首创对开报纸,并将报纸分为四个版面。编排上力求醒目。使用不同字号,标题皆加以圈点。这些改革和创新,受到读者、尤其是知识界人士的喜爱。对同时期国内报纸业务工作的改进,也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资产阶级革命派报刊的进一步活动 1、《苏报》:创刊于年6月26日。由胡璋经营。后因经营不善,于年售予陈范。陈范接手《苏报》的初期,《苏报》言论同情变法,年以后,中国革命浪潮风起云涌,陈范的思想也开始发生变化,从同情改良逐渐转向同情革命。年冬,《苏报》专辟《学界风潮》栏目,报道并支持爱国学生运动,从此为学界所擅长白癜风的辩证论治白癜风怎么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