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月9日,受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天津研究院《天津市智能医疗产业发展研究项目》支持与委托,天津市骨修复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咨询医院召开,本次会议由天津市医学会、天津市骨科研究所、天津市中西医结合骨科研究所、天津大学共同主办。 天津市智能医疗产业发展研究项目总负责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学医学部主任顾晓松,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学国家生物医学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张兴栋,中国工程院院士、医院生命科学院院长付小兵,中国工程院院士、医院院长张英泽,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主任赵宇亮,天津市医药学(协)会管理办公室主任、天津市医学会秘书长熊智,以及来自其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临床单位和相关企业代表共余人出席会议。 会议由项目组分课题负责人、医院院长、天津市骨科研究所所长马信龙教授主持。他在致辞中指出,目前我国骨修复材料市场巨大,但绝大多数产品仍然依靠进口,本项目旨在响应“中国制造”及“健康中国”国家战略,围绕生物医药等领域创新发展的重大共性需求,在天津市委市政府、天津市卫健委和天津市医学会的大力支持下,医院在骨科领域的临床应用基础和科研发展特色,推动本市在骨修复材料领域的快速发展。随后课题组对该课题的基本情况、相关工作和进展进行了介绍。 本次咨询会分为院士报告、专家发言和咨询研讨三个环节,围绕骨修复材料的国内外前沿动态、创新研发、标准制定、临床应用及产品转化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的研讨和咨询。 顾晓松院士就组织工程创新与产业发展进行了主题报告,重点解读了组织工程国际前沿及当前我国组织工程与生物材料领域面临的重大机遇与挑战,他强调科技创新的同时需要加强自主知识产权意识,推动我国骨修复材料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和产业发展。 张英泽院士指出我国对骨修复材料领域发展的迫切需求,同时强调了医工结合是医之重器,以及医工结合对骨科生物材料产品革新的重要性,希望通过逐步增加国产化应用以降低骨科修复材料成本。 张兴栋院士分享了骨修复材料研究的最新科研进展及发展方向,通过案例展示并深入分析了医工结合对于骨科生物材料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付小兵院士重点介绍了生物材料与完美的组织修复和再生领域的科研发展和产业应用相关内容,并强调再生医学在未来科技发展中的重要性以及再生医学与材料学融合发展的必要性。 赵宇亮院士带来“医学纳米材料生物安全性研究”的主题报告,深入介绍了医用纳米材料的现状及今后发展趋势,指出我国纳米科学技术位于世界先进水平,今后需进一步加强我国医用纳米材料科技的创新转化。 在专家发言阶段,西安医院骨科主任、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王坤正,医院院长姜保国,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研究员韩倩倩,医院研究员张西正,天津师范大学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院长李德军,南开大学科技处处长、生命科学院院长孔德领,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庄秀丽,天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李朝阳,苏州大学骨科研究所教授杨磊,河北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梁春永分别从骨修复材料的科学研究、医用植入器械创新平台、骨科医疗器械标准等多个不同角度介绍了骨修复材料领域的发展现状以及产业化趋势。与会的专家还包括来自天津市金邦尼泰科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山西奥瑞生物材料公司、天津博硕倍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卓成佳品科贸有限公司、深圳市光明创博生物制品发展有限公司、百赛国际贸易(上海)等多家骨修复材料企业的工程师,从产品的角度介绍了市场上常用的骨修复材料应用情况。 在咨询研讨环节,与会专家学者进一步针对骨修复材料的科研发展、产业转化展开了交流讨论,并提出若干推进天津市骨修复材料产业的具体化建议。 最后,顾晓松对本次咨询会做会议总结。他感谢与会院士专家学者提出的具有针对性、指导性的宝贵建议和意见。希望能够通过此次咨询会把各位院士专家的建议结合起来,同时加强理论创新、技术成果转化和临床应用,推动天津市乃至中国骨修复材料产业的发展。 本次咨询会在天津市医学会的精心组织下,集成院士专家智慧,分析了天津市骨修复材料产业的优势与短板,梳理了当前主要骨修复材料产品分类及技术现状,提出本市在该领域的技术创新方向和突破点,为该领域的产业升级规划指明了方向。后续,项目组将通过深入调研、充分论证,提出战略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咨询报告,助力本市骨修复材料的科研创新及转化应用,推动我国该领域高效快速的发展。 信息来源/杜育任 责任编辑/徐卉子 开放交流赞赏 长按白癜风的治疗费用看白癜风到专业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