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的全国两会,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的特殊背景下召开的。与此同时,今年是中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以及“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非常”时期召开的两会,会期压缩、议程有变、上会记者数量减少、更多运用“屏对屏”方式采访,一系列变化给两会报道带来不小挑战。如何站在“非常”历史节点传递鲜明的时代感?如何在“弱采访”条件下实现强烈的现场感?如何开展融合创新实现与受众的有效互动?如何借助5G、AI等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推动两会报道创新再上新台阶?主流媒体直面困难,下非常之功,营造出风雨无阻向前进的良好舆论氛围。 一、聚焦核心、紧贴议程,传递鲜明时代感 今年的两会报道中,国内主流媒体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精心组织核心报道,做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活动重要讲话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把总书记重要思想全面贯彻到两会报道各个方面,加强全媒体传播,推出众多“镇版”“刷屏”之作。人民日报连续多日在重要版面开辟“两会现场观察·微镜头”栏目,统一引用习近平总书记原话为标题,突出呈现现场精彩瞬间:“着眼点着力点不能放在GDP增速上”“无论年龄再大、病情再重我们都绝不放弃”“全面小康大家一起走”“湖北、武汉一定能够浴火重生”等,系列报道微而不薄、短而有力,以小见大、细中传情,刊发后引发热转、热评、热议。新华社围绕总书记“下团组”推出快讯、金句九图、快评、图集等多形态重点稿件,播发《特写:“这位代表的话让我印象深刻”——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代表团谈人民至上》《第一观察:今天,总书记强调了这两个字》《这10道题,习近平给出同一个答案》等报道,有力展现了总书记的人民情怀。央视发挥视频优势推出《习近平:你讲的医治87岁老人的事情我印象深刻》等独家视频,立体饱满、感染力强。 围绕两会的主要议题和目标任务,国内主流媒体准确及时做好权威发布,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提振广大干部群众的信心决心,稳定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的预期,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有力舆论支持。两会前夕,中国新闻社连续播发9篇《两会前瞻》,内容涉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疫情防控、民法典、生态改善、“十四五”规划等,还结合媒体自身特色,特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