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文艺界、社科界联组会上发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主旨演讲,他强调:“70年砥砺奋进,我们的国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无论是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这都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为展现新中国成立70周年新闻传播领域的历史性变革,泽传媒推出主题文章,聚焦中国新闻奖近十年来获奖作品的标题风格,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移动媒体时代下传统媒体新闻标题的变化路径。 用疑问代替叙述,引人入胜 标题是新闻的点睛之笔,“题好一半文”,一个好的标题是触发读者进一步阅读的动机。移动媒体的冲击下,读者的阅读习惯发生变化,标题不能瞬间抓住人心,文章内容再出彩也会无人问津。而疑问句是新兴媒体时代最普遍的拟标题方式,这股潮流也影响着传统媒体,选用口语化疑问句不仅能够准确无误地表述新闻内容,还能极大勾起读者的好奇心,让文章不至于被淹没在爆炸般海量信息中。 第28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由黑龙江记协报送的电视评论项目作品《减产为何却增收》,直白的疑问句式不仅让读者瞬间了解该新闻作品的主题内容与农业产量和农民收入有关,还用思辨的角度揭示了年黑龙江省粮食产量下降,农民却实现增收的反常规现象。节目在标题抛出问题后,通过分析和调查得到当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农民和市场带来切实性改变的结论,值得推广学习。 由光明日报报送的国际传播项目作品《谁抢走了美国人的饭碗》,同为第28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用疑问句的方式作为标题,让读者准确定位到新闻主题是特朗普就任前后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美国就业市场问题,并且在文章中进一步回答该问题,从全球贸易、政治、就业等方面逐条进行反驳,理性而清晰地表达强有力的中国态度。 从理性概括到注入感情,感染力十足 纵观近十年中国新闻奖的获奖作品,在深度调查类新闻报道中,标题特点逐渐由高度凝炼的概括性转向具有感染力的生动性。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理性叙述标题能够体现记者撰文的专业、冷静、客观的态度,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日常生活碎片化让越来越多的读者难以静下心花费一定时间阅读和思考一篇严肃性新闻作品。因此注入一定感情的标题更富有人情味,无形中与读者进行交互,使标题言简意赅,还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获得第十九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新闻报道作品《山西霍宝干河煤矿矿难记者领“封口费”事件》,作为深度系列报道,中国青年报独家发布了年10月山西霍宝干河煤矿矿难发生后,记者排队领“封口费”事件。《山西霍宝干河煤矿矿难记者领“封口费”事件》的标题是对包括《真假记者排队领”封口费”》、《端着新闻饭碗的丐帮》、《新闻出版总署通报”封口费”事件处理结果》等18篇报道在内的综合性归纳总结,极高效率地呈现出新闻原本事件及社会现象。 与《山西霍宝干河煤矿矿难记者领“封口费”事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标题为《拿什么拯救你,一“号”难求》的深度调查新闻,获得第二十七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这篇刊播在经济参考报的新闻作品探究医改过程中的“挂号难”和“看病难”等医疗资源不平衡、挂号制度不完善等民生问题,用充满无奈、难过等情绪的口吻作为标题,击中读者“感同身受”的痛点,调动普通读者的情绪,并且表明作品是站在百姓的角度,为民发声,同时提出建设性意见,获得不俗的社会传播力。 将事实描述变观点评述,导向明确 优秀的新闻作品除了追求事实上的准确无误,还应向大众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和对事件本身的立场态度。几十年前的新闻报道,编辑记者们通常把思考观点隐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需要读者自己去体会感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近几年,直接表达观点评述的新闻标题在传统媒体拟标题方式中占有越来越重的比例,这类评述性标题在描述新闻内容之余,增添力道十足的思想与价值导向,更加一针见血。 今晚报系列报道《向网络谣言“亮剑”》获得第二十三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标题采用导向性强烈、色彩浓重的“亮剑”一词,意在对大肆传播的网络谣言说“不”。《向网络谣言“亮剑”》的标题起到三层作用,第一厘清网络谣言对食品行业的危害;第二倡议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到食品谣言治理工作中;第三引导读者加强对网络谣言的自我辨别能力。短小精悍的七个字,将新闻报道的主题意义具体鲜明地凸显出来,表达出作者对网络谣言零容忍的态度,引人深思,是值得学习借鉴的好标题。 第二十四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获奖作品《21岁女孩照顾瘫痪养母12年一段母女缘一生守护情》,这个标题用感性的语言描绘出一个触动人心的亲情故事,不吝以热情洋溢的笔墨赞美年轻女孩扈晓静的反哺之情。标题形式上的美感加强了作者对女孩12年无偿照顾养母行为的肯定和鼓励,意远情深。这类新闻标题无疑对社会文明道德建设起到推动作用,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百善孝为先”的弘扬和宣传。 奖次 题目 报送单位 第28届中国新闻奖 一等奖 《减产为何 却增收》 黑龙江记协 第28届中国新闻奖 一等奖 《谁抢走了美国人的饭碗》 光明日报 第19届中国新闻奖 一等奖 《山西霍宝干河煤矿矿难记者领“封口费”事件》 中国记协 国内部 第27届中国新闻奖 二等奖 《拿什么拯救你,一“号”难求》 行业报协会 第23届中国新闻奖 一等奖 《向网络谣言 “亮剑”》 天津记协 第24届中国新闻奖 二等奖 《21岁女孩照顾瘫痪养母12年一段母女缘一生守护情》 上海记协 结语 不论标题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如何随着时代改变,不变的是广大全国新闻战线的工作者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报刊、电视台、广播、融媒体等新闻报道作品都践行着“四力”,坚持“四个自信”,执着于求真务实的职业操守。他们摒弃浮躁的快餐式标题党,为广大读者提供高质量的文化新闻作品,聚焦民生热点、记录时代变迁、在国际舞台中传播中国声量、不断讲好中国故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tianjinshizx.com/tjsh/75834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