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从年建成国内第一座地下储气库——大张坨储气库,到目前发展成储气库群,近20年来为京津冀地区天然气调峰保供发挥了重要作用。4月25日出版的《中国石油报》在一版“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专栏刊发稿件《芦苇荡里“福气”多》,报道了储气库划归大港油田公司后的崭新风貌以及员工平稳保供背后的坚守与奉献。现全文转发如下: 王健和他的工友们在这片湿地待了快20年,这片芦苇荡装载着他们的青春。 4月12日,沿着一条通往湿地深处的砂石路,驱车颠簸了近半个小时。清澈的天空、深蓝的湖水、褐黄色的芦苇,路的尽头就是大张坨储气库。 透过芦苇叶尖,远远就能看见门口几个人身着大红工装,格外醒目。和站长王健握手时才看到,他们大红色的安全帽上还别着一对鹅黄色的降噪耳麦,造型甚是可爱。 “别瞅这耳麦好看,可不是拿来听歌的啊。”王健诙谐地说。 大港油田大张坨储气库位于天津市大港区北大港湿地内,三面环水,年投产,是我国首座商业储气库。它向东离渤海不到两公里,向西承接源源不断来自陕京管道的天然气,近20年为京津冀地区天然气调峰保供发挥着重要作用。 如今小站附近陆续建成了8座储气库,形成了一个储气库群。年至年供暖季,储气库群采气近18亿立方米,占整个北京冬季天然气消费量的1/10。 “20年的大张坨是这个群的‘群主’。”王健一边在前引导,一边自豪地介绍。 小站也就一个学校操场那么大。两小时巡检一次,一天下来超过1.2万步。两米多高的铁架上,黄色、红色、绿色、银色管线并排铺设,蜿蜒向前,在头顶上形成几百米长的“管线长廊”。走近了可以听到高压锅出气时那种咝咝的声音,这是天然气被压缩后正加速向地下储气库跑去的声音。随着北方供暖季的结束,大张坨进入新一轮注气周期。 注气的动力源是4台大型燃气压缩机,也是最“吵”的地方。厂房里分贝的轰鸣声,和飞机起飞时的噪声相同。此时,鹅黄色的耳麦派上了用场。这里是整个场站的“心脏”,天然气在这里被截流降压,又被多次压缩升压。这一过程中压缩机释放出的热量,让厂房比室外温暖不少,夏天这里的温度更是达到50摄氏度以上。 湿地不仅风大、灰尘多,而且蚊虫多,对压缩机平稳运行都是挑战。王健和工友们每天都要对压缩机清洁两次以上。他们戴着耳麦和护目镜,在蛇走龙游的管线中低头躬身,用抹布心无旁骛地擦拭着橙色的压缩机,每个犄角旮旯都一尘不染。“就算三伏天热塌了,该擦的也都得擦,可不能省。”王健操着浓浓的津腔说,“热天从通风网扫下的水蚊子能装上大半桶。” 说到这股认真劲儿,王健说了一个数字:26兆帕。这是整座站管线和地下储库的压力。家用煤气罐内部压力是1兆帕。对比起来,小站脚下方圆12公里大的储气库,无疑是个超级“燃气罐”。 “作为京津地区重要的冬季调峰供气点,每年10月注气快结束、地下储气库快满时,我们最紧张。”王健说,“就像给自行车打气打到最后,得使劲才能把气压进去。储气库地层压力那时候可以达到30兆帕。感觉每注入一方气,整个压缩机都在震动。”小站上下更是绷紧了弦。 压力有多大,责任感就有多强。王健和工友们让这座“燃气罐”在宁静的湿地里平稳运行了多个日日夜夜,累计向整个京津冀地区输送了亿立方米的“福气”。 20年,大张坨一直默默“深藏”在这片只有芦苇和杂草的盐碱地下。与王健和工友们一起坚守的还有小站墙外的两棵桃树、一棵梨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tianjinshizx.com/tjsh/75963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