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凤凰看望您

——沈从文故乡感怀

作者:王锦慧

诵读:胡 月

他以一个士兵的身份离开故土,以一个作家的地位立足北京,以一个文物研究专家的称谓结束一生,最后回到这里。

从此,小城有了灵魂,一位文化大师高贵的灵魂。

点击收听

“若从一百年前某种较旧一点的地图上去寻找,当可在黔北、川东、湘西一处极偏僻的角隅上,发现一个名为‘镇筸’的小点。”

这个小点就是沈从文先生的故乡——湖南省凤凰县。

纤索悠悠的溪渡、依山凭水的吊脚楼、苍翠欲滴的竹篁、草色青青的崖壁,还有那些藏满故事的古街、古寺、古塔;古城门、古钟楼、古码头……怀揣一份沉甸甸的思慕,我终于走进了这清幽古朴湿润的小城。

小城与先生生死相伴。他以一个士兵的身份离开故土,以一个作家的地位立足北京,以一个文物研究专家的称谓结束一生,最后回到这里。

从此,小城有了灵魂,一位文化大师高贵的灵魂。

01

小巷深深,老街长长。岁月静静地在光滑的石板路上流淌,每块石板上都有先生浓烈得化不开的“苦苦怀念”。

他说,故乡的光景声色,“浸入我的印象中,留下种种不同的记忆,六七十年后,还极其鲜明动人,即或乐意忘记也总是忘不了……”

啊,湘西在哪里?湘西在先生的著作里。他用不可言说的爱恋,投入得自我溶化的情调,写意画抒情诗田园牧歌的韵致,喃喃诉说式的叙述风格,描绘了一个令人神往的湘西世界,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宝库中最值得珍藏的那一部分。

眼前,先生笔下的河道山峦、云影波光、晨曦暮色一一呈现,我不由得想起《柏子》,想起《长河》,想起《萧萧》,想起《丈夫》《三三》,还有那纪念碑式的传世经典《边城》。

把脚步放轻点儿,再放轻点儿吧,前面就是中营街10号先生的故居了。

这是一个幽静典雅的四合院,在光阴的亲润下已度过了百年。但从经年的灰墙乌砖上,还能嗅出先生清新隽永的水墨味。

年,先生诞生在这里,并在这里度过了童年。将近15岁时,离开了这里,离开了小城。

我在院中的角角落落寻觅先生的身影。先生出生时的雕花木床还在,挂在床上的蚊帐仿佛散发着先生的体温;还有先生用过的简易书架、破旧脱线的藤椅、刻着时间印痕的留声机……凝视着它们,我有一种想抚摸的冲动,更有一种无法抑制的睹物思人的伤感。

阳光透过枝叶斑驳地洒落在窗前的一张桌子上,桌面粗糙的纹理中有幅清秀的画面渐渐显现:“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是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河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

此画面就是先生在这张桌子上创作的《边城》开头。先生虽然离去多年,但他塑造的主人公“翠翠”,永远等待在如奔如赴的小溪边。她的天真善良、温柔清纯叫人痴痴地想念。自然,先生的生命也延续在这痴痴地想念中。

置身摆满先生洋洋洒洒著作的房间里,耳绝了闹市的喧哗,心祛了功利的浮躁,唯有一种浓浓的书香令人心醉。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先生是成书最多的作家。他一生出版作品80多种,多万字,而“沈从文热”却是在先生身后到来的。

先生的夫人张兆和为他的全集写后记时慨叹:“作为作家,只要有一本传世之作,就不枉此生了。他的佳作不止一本。越是从烂纸堆里翻到他越多的遗作,哪怕是零散的,有头无尾,有尾无头的,就越觉斯人可贵。太晚了!为什么在他有生之年,不能发掘他……”

02

“一道小河从高山绝涧中流出,汇集了万山细流,沿了两岸有杉树林的河沟奔驶而过……小河水流环绕‘镇筸’北城下驶,到里后方汇入辰河,直抵洞庭。”

先生描述的这条河就是穿小城而过的沱江。沱江承载了厚重的苗乡文化,是先生作品深处最真实的布景。登上木舟行驶在江面上,你会看到一脉脉漫开的水纹,一簇簇摇曳的水草,一下下捣衣的女子,一摆摆过桥的行人,一切都那么雍容温婉,悠悠舒缓。

当年,先生就是从沱江漂泊到沅水流域从军,5年后远上北平著文执教的。但先生却在故乡的水边生活了一辈子。20岁以前生活在水边的土地上;20岁以后生活在对这片土地的印象里。

“山头一抹淡淡的午后阳光感动我,水底各色圆如棋子的石头也感动我。我心中似乎毫无渣滓,透明烛照,对万汇百物,对拉船人与小小船只,一切都那么爱着,十分温暖地爱着!”沱江沅水的粼粼光影已融入先生的生命,融入他的名篇名著。他作品中那些澄碧无尽的长流,扬帆来去的船只,充满了牛粪桐油气味的小小河街;那些忠实庄严生活的拉船人,终生在水上漂泊的行脚人,靠做水手生意谋生的妓女,岸边开小客店的老板娘……无一不是先生爱的结晶。

天涯飘蓬,游子思归。到了晚年,故乡常常在先生的梦中萦回。一讲到凤凰,先生总是声音越说越轻,好像高声宣讲就要破坏什么。到最后则稍加重语气用一句湘西话说:“米(美)极了!”每逢有乡亲来京看望他,先生总是聊起故乡的一些事:血粑鸭怎样浓,灯盏窝如何香,牛肉粉如何辣,狗肉汤锅如何鲜……先生还不止一次说过,我要回故乡去,最好能坐上小船在河里游游。

年,春天会心地招邀80岁的先生回到故乡。他兴奋地和乡亲们驾着长而窄的小船,从他小说中常常提到的水门口码头顺流而下。他不时俯下身去亲吻沱江水,沱江水则亲昵地向先生诉说他离别后发生过的许多事。

上岸后,先生顺小巷三转两转就转到了自己的故居。当时这里住着5户人家,房屋已破烂。他手扶着中堂的门壁说:“这里是我家,我就出生在这里……房屋早已卖给别人了。”

下午,在表侄黄永玉老屋花木繁茂的岩坪里,先生听了傩戏,这是一种古调犹存的很老的弋阳腔。“正月元宵烟花光,二月芙蓉花草香……”先生说:“这是楚声,楚声!我小时都会唱。”他激动得泪流满面。戏唱完,他还沉醉其中,黄框眼镜后一双眼睛红红的,仍然盈着泪水。

深夜,万木吐绿的观景山杜鹃叫得格外清脆、悠扬。先生说:“很多年没听到这种鸟叫了,要是现在还兴打更,怕要二更转三更天的梆子了。”

临别,先生来到吉首峒河渡口。

“水常有涨落……就安排了一只方头渡船……渡船头竖了一根小小竹竿,挂着一个可以活动的铁环;溪岸两端水面横牵了一段竹缆,有人过渡时,把铁环挂在竹缆上,船上人就引手攀缘那条缆索,慢慢的牵船过对岸去。”

倘若不是峒河涨水,《边城》中的这一场景,在这儿是可以重现的。

先生在河边的石阶上选了个干净的地方坐下,出神地望着渡口两边。天色逐渐暗淡下来,炊烟从楼子里飘出,在河面上弥漫开去,渲染成一片淡淡的烟雾。他还坐在那里出神地望着:“多好,真不想走。”

迟归的夕阳用热情似火的晚霞把先生拥抱在怀中……

03

这次回乡后不久,先生病了,而且病得很重。他只能在想象和回忆里,同日夜思念的小城亲近。每当他独自静静地坐在客厅里,就是在神游故土——

阡陌相连。溪流环绕。群峰竞秀。山脚一座木屋,门前一条缘山蜿蜒的小路。远山一座白塔,尖尖的向透蓝天空矗着。半山里一座凉亭,亭旁一块大青石临壑而立,岩身突兀,岩面平滑如镜。渡头边水草间,有大群白鸭在水中自得其乐的游泳。河街有商人落脚的客店,坐镇不动的理发馆。此外饭店、油行、盐栈、杂货铺、花衣庄,莫不各有地位。春天采蕨、捡菌子,秋天摘八月瓜,冬天赶山围猎,碾坊里终日不停地转动碾谷。河船拍打水面的桨声,拉纤人古老悠长的号子声,水车飞转发出的“咿呀”声,砍樵人刀斧起落的“它它它它”声……

一条温情脉脉的感情细流在回忆里流动,一汪思乡的泪水在先生的眼中不停颤动。

年5月10日,先生面带笑意诀别人间。他总是用一种善意的、含情的微笑,来看这个世界的一切。尤其在晚年,他常常放声大笑,笑得合不拢嘴,笑得像个孩子。只有心地明净,看破一切人事乘除,将得失荣辱全置之度外的人,才能这样畅快地大笑。

4年后,先生魂归故里。家人乘小船顺着东去的沱江把他的一部分骨灰撒入水中。江边所有吊脚楼窗门齐开,乡亲们探出身子肃立默哀,更有不息的人流沿两岸跟随护送。

这是先生最后一次坐船。沱江水呜咽着缓缓向前流动。“我感觉到,我的船是在轻轻地、轻轻地摇动。这正同摇篮一样,把人摇得安眠,梦也十分和平。”

先生一定感受到了故乡的温馨,那惯有的微笑一定洋溢在脸上。

沿江下行3华里,就到了听涛山先生的墓地。墓地旁,竖立着表露先生心声的石碑:“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

家人把他的一部分骨灰埋在了状如云菇的五彩石墓碑下,从山上采来先生喜欢的虎耳草栽在周围陪伴他。

先生的墓地没有高高隆起的坟冢,没有气派的台阶墓道,简朴、宁静、自然,非常合乎他凡事不喜张扬的品性。正如墓碑背面先生妻妹的挽辞所书:“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其中隐含的一个很深的意蕴是:“从文让人。”

在这个世界上,不是谁都能让人的。先生却让得很情愿,因为他有当今社会越来越稀缺的东西:善良的美、淡泊的美、沉寂中尊贵的美!

先生,我来凤凰看望您。

都说云烟往事不会留影。但举目所及,那如屏如障罗列的群峰、如泣如诉流淌的江水,如梦如幻倾洒的细雨、如火如荼飘飞的红叶……尽显您灼灼其华的笔意神韵,您在故乡的山水天地间无处不在!

小城真的很美,美得恍离尘世。然而,小城所有景色都可以掠过,唯有先生值得追寻、值得仰视,值得读之品之!

END

作者

王锦慧,资深新闻工作者。原中宣部《党建》杂志社编审,从事新闻工作40余年,荣获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中国期刊协会颁发的荣誉证书和证章。出版作品集《倾听大地的呢喃》;出版编辑稿集萃《天下一轮春秋月》。

诵读

胡月,天津广播电视台播音指导,动听音乐广播副总监。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特聘教授、天津工业大学形象管理项目中心特聘有声语言美育专家。演播了《小姨多鹤》《蜗居》《牟氏庄园》等长篇小说,出版发行有声读物《道德经》《微国学》《听听月瑟——胡月朗诵专辑》等。播音作品和论文多次获得中国新闻播音政府奖、金笔奖、省级一等奖等。天津市首批“最受群众喜爱的文化志愿者”。

中国有声阅读

系列有声作品

总策划王秋

策划胡银芳

制片人郝卫群

主编洪博

节目监制天时白钢

音频制作闫乔锋

设计制作雨墨

统筹单位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新疆广播电视台

云南广播电视台

河北广播电视台

上海广播电视台

黑龙江广播电视台

贵州广播电视台

四川广播电视台

辽宁广播电视台

河南广播电视台

湖北武汉广播电视台

天津广播电视台

山东广播电视台

山东济南广播电视台

山东青岛广播电视台

安徽广播电视台

安徽合肥广播电视台

江苏广播电视台

江苏连云港广播电视台

湖北广播电视台

广东清远广播电视台

海南三亚广播电视台

陕西广播电视台

陕西西安广播电视台

陕西渭南广播电视台

陕西铜川广播电视台

山西广播电视台

宁夏广播电视台

新疆乌鲁木齐广播电视台

新疆昌吉广播电视台

内蒙古广播电视台

吉林广播电视台

吉林长春广播电视台

辽宁沈阳广播电视台

辽宁鞍山广播电视台

北京广播电视台

出品单位中广联合会有声阅读委员会

意见/联络/投稿请发送内容至邮箱:

youshengyuedu

qq.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tianjinshizx.com/tjsh/76003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