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文凭未来价值的不确定性, 迫使每个家庭去拼命 追求它能够达到最高的教育水准。 年5月10日,广州小学生入学报名第一天,不少家长在校门口通宵排队,为孩子报名。家长们用板凳占位,一名家长坐在写有“点燃梦想”字样的墙边。图/IC 教育不是解决中产焦虑的唯一路径 文|《中国新闻周刊》特约撰稿周忆粟 本文首发于年9月21日总第期《中国新闻周刊》一部电视剧《小别离》,把一个小众话题放到了大众视野之下。虽然,中学生出国留学,仍只是发生在中国现代社会少数人群中的事例,却引发了相当大数量中产家庭的共鸣。可是,当对孩子教育的担心成为生活中最大的焦虑,解决了教育问题就能缓解中产焦虑了吗? 中产的教育焦虑为什么越来越严重?中产家庭焦虑的来源一般来自这几方面,一是,社会的变化太快。不管是代际之间的变化,还是在一代人之内他能够看到变化,这个速度在当下中国是非常快。 “快”表现在,很多人在还没有意识到的时候,就完成了一次社会阶层的重组。这一点,在以前大家都很穷的时候,是没有什么感觉的,当所有人都处在社会底层的时候,再怎么样也不能再往下掉了。而现在,大部分人的生活水准有了相当大的提升,如果你觉得自己是处在中间阶层或者中间朝上走的阶层,在这样快速变动的环境下,那种说不清何时就会来到的往社会下层流动的可能,是焦虑的来源之一。 从比较的视野来看,这种焦虑不是我们这个时代独有的。发达社会,比如美国在镀金时代,日本在泡沫经济破灭以前、整个六七十年代,韩国在80年代的时候,都经历过这个阶段。在社会经历巨大变化的时候,会产生对于未来大的不确定性。个体只能寄希望于实实在在能够抓得住的东西:从精神层面来说,是宗教;从实现社会流动的层面来说,那就是教育。因为其他的东西他都无法控制,只有这两样东西是可以控制的。 第二,文化方面。中国儒家文化中,或者整个东亚文化圈,在传统上就对于教育比较重视。社会不是以个人为单位,而是以一个家庭为单位。在这种情况下,代际之间各种文化资源、经济资源的传输,都是在家庭内部完成,并且在家庭之间展开竞争。所以父母辈有很强的动力来推动自己的孩子获得更多、更好的教育,这跟欧美社会有很大的区别。 第三个方面,现在的社会结构是独生子女或者少子化,造成了这一代父母能够集中几个人的优势资源到下一代人身上。 但这些焦虑并非所有社会阶层共享,而只是发生在社会中层或者中上层。它只占到中国家庭里的一小部分而已。中国有一个更广大的底层,他们的声音没办法在媒介中得到很多反映,但我认为他们的现实处境可能更值得儿童白癜风怎样治疗白癜风治疗要花多少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