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伊犁的人都知道,伊宁市有个汉人街,可你知道汉人街的由来吗?几十年前,甚至多年前,这里发生了什么,这里的人们是怎样生活的呢?让我们来一一揭晓。 宁远城 伊犁九城之一的宁远城,建于清乾隆二十七年(年),旧称固勒札城,城高为1丈6尺(约5.33米),有城门4座,东门名为景旭(现州药材公司处),南门名为嘉会(医院处),北门名为归极(现州邮政局处),西门名为环瀛(现青年街市场处)。 当年,城内居住多为塔兰奇(旧时对伊犁维吾尔族的称谓)、乌孜别克、塔塔尔等族,汉、回族极少。城内大街小巷商铺林立,百货齐全,游人如织,热闹非凡,特别是东门大街两旁,有许多大小店铺,多为维吾尔族手工业者,经营民族饰品及染布作坊;十字街头旁有大车马店二层楼,内设商栈、旅馆、食堂等;东城门小巷内有赛来大饭馆,维吾尔族特色的各种饮食及各种风味小吃俱全。 在宁远城内,乾隆三十八年(年),清政府拨银1万两建成了拜都拉清真寺,又名麦得里斯(意为高级经文学院),总占地平方米,按陕西汉中中国古代宫殿式造型兼有阿拉伯伊斯兰建筑风格建造。该寺年重建。 民国年间,古城墙多年失修,经风雨侵蚀,坍塌不堪,特别是春天道路泥泞,不便交通,于年拆除。除旧称宁远城外,还有老伊犁人称金顶寺,这是因为康熙五十六年(年),清政府在今伊宁市花果山建金顶寺,又在伊犁河南岸海努克建银顶寺。年,沙俄侵占伊犁,金顶寺和银顶寺全部被毁。 汉人街 自宁远城外向东南郊扩展,旧称南岔子(现新华东路至喀尔墩)。在年前后至年,来自天津杨柳青、陕西、山西、甘肃、河北、山东、湖南、湖北、四川、云南等地的汉族人,来伊置地建房,建汉式小四合院,并建会馆、办商栈,建庙宇、修寺院。他们种植蔬菜,经营粮油、醋酱坊、烧酒坊、中医诊所、中草药、杂货、小百货、当铺等,有文化的先生办私塾或办私立学校,做买卖的天津、山西、云南客商长途贩运茶叶、红糖、各种布料、小百货等来伊,满足了当地群众的需求。同时,南疆各地的维吾尔族商人来伊贩运杏干、葡萄干、核桃、石榴、无花果、土布、棉花等土产商品,各族经商户聚集,店铺林立,各种风味小吃应有尽有。该街成为宁远城城外最大的商贸交易中心,故称汉人街,维吾尔族称汉族巴扎。由于汉人街的发展,向北形成建于清同治八年(年)的北梁街三道弯(现英阿亚提路)小寺巷子、坟园背子、棺材巷子、舍房院、于家大院等,旧称北岔子,形成汉人街的南北二岔子。 汉人街的早年汉族坟地在八省坟院(现东梁街上英买里村处),由于道路不便,清光绪三十四年(年),建成东梁街,向南发展有喀什街、契列克巷、河州巷、砂罐窑(十四小后面)瓜子巷子。 过去春末夏初,汉人街各大街小巷路况非常不好,路上的淤泥深达半尺,人行艰难,只能坐马车。人坐在马车上,马的尾巴必须高高挽起,否则马尾巴沾上泥巴就不能行走,路上大小坑把人颠得似乎五脏六腑都快蹦出来了。在当年,步行者有一双胶鞋是最大的满足和荣幸。 汉人街大桥 在汉人街东北郊全是沼泽、湿地,人称“后滩”,维吾尔族称“梁孜巴什”。后滩周围高坡上有维吾尔、回、汉等各民族居住,每年春暖花开时节,整个后滩一带绿草如茵,各族青年来此放风筝春游;夏季又是游泳、钓鱼的好地方。在伊宁市,百分之七十的各族群众在没有自来水之前,几百年来都喝着后滩泉水、河水。 在清朝乾隆至嘉庆年间,因后滩上方有大泉两眼,小泉无数,还有山水泛滥,自东向西流过,隔绝了南北交通,给各族百姓造成危害。在年至年间,前后两次,当地各族民工修筑阿奇木伊肯渠和夏克尔伯克渠及喀尔墩渠,自东向西蜿蜒流过汉人街,在后滩渠上游有三座水磨坊,故称三盘水磨。 在汉人街热闹地段,人们在渠上用圆木架起宽约8米、长约40米的木板桥,俗称汉人街大桥,维吾尔族称“琼库勒克”。当年,伊宁市汉人街虽然街面不足一公里,但规模和繁华程度在新疆可谓首屈一指,真是“到伊犁不到汉人街逛一逛等于没到伊犁”,特别是不足四十米长的木板桥桥面上,各种少数民族风味小吃都集中此地,就像天津杨柳青过来的老太太说的那样,“真是吃嘛有嘛。”如回族人最普通的饮食,货真价实的九碗三行子,各种面食、粉汤、杂碎粉汤、各种肉饼、油糕、凉粉、油炒粉、黄面、麻花等;维吾尔族做的抓饭、包子、烤包子、各种烤肉、大碗面条、奶茶等应有尽有。汉人街大桥各种小吃特别便宜,这给低收入的劳动者提供了实惠。 大桥上有扎扎孜街长大饭馆,由名厨师毛旦孜掌勺,堂馆王哈哥幽默的吆喝声至今难忘。旁有维吾尔族沙吾提汗经营的大茶馆,还有冯稼祥、冯德富、吴二哥合开的茶叶糖果食品店,在当时生意很兴隆。 同一时期,在伊犁及汉人街最有名的回族厨师马风林,人称马大师,是甘肃省清水县张家川人,擅长做具有民族风味的清真佳肴和各种面食小吃。他可以用一只羊做多种菜,有烧明珠、溜白条、爆口唇、溜三酥、皮羊肉、腊羊肉、炸八块、黄焖肉等。他的刀功考究,火候恰到好处,炒、煎、炸、烩、爆、焖、烤、炖、蒸、扒等技艺一流,做出来的菜色鲜味美,令人叫绝。当时,很多群众办宴席都请马大师掌勺。其他还有兰大师、关大师、大小毛旦孜、尕喜孜等名厨,他们各有各的拿手厨艺,受到伊犁美食家的好评。 小作坊、车马店、瓜子巷子 当年,在伊宁市都是私人经营小作坊,规模不大,家传几代,各民族都有,独家独户经营。在汉人街,回族经营者有粉坊木合买,加工豆制品、豆腐粉条、粉面等。张四哥、沙家尔力经营的糖坊,加工糖稀、芝麻棒子、糖瓜子、公鸡糖。当年,公鸡糖特受小孩们喜欢,现已失传。 旧时,汉人街有车马店五个:东梁坡下车马店由童寡妇经营、电影院旁的太平店由马进仓经营、回族大寺前的坑坑店由周贵索麻孜经营、吐达洪巴依旧宅旁锡伯店由锡伯族人经营、城东门的大十字车马店由和田人经营。 在回族大寺旁有盛名伊犁的瓜子巷子。大锅里,瓜子火候恰到好处,不停搅拌,炒熟的瓜子用筛子一过,随之后凉。大豆、花生同等炒法,吃起来爽口、脆香,真是一绝。每个铺面前堆满了瓜子、大豆、花生,走进这里,炒瓜子的香味四溢。 回族大寺门前有两个澡堂,也是汉人街最大的2个洗澡堂,分别由回族人吾马尔巴义和哈山拜经营。 电影院、秦腔大戏院 在汉人街大桥对面有旧时的电影院,坐落于汉人街正中。年,上映了国产影片《白毛女》,电影院人数爆满,据传,把一个孕妇挤得流产。可以说,在当时,能买到电影票,看一场电影是老百姓的最大快乐。离电影院不远,又有陕西人经营的秦腔大戏院。当时,在伊犁是最大的戏院。秦腔作为地方戏,在陕、甘、宁、青、新五省,老少爷们特喜欢。当年,戏班子有名角刘天民、刘彩霞、魏中奇、史克敬等。在戏院门前的场地上,白天有一汉族老头说书,说《三国演义》、《隋唐演义》、《岳飞全传》等古典名著,听书者众多。老头说到紧要关头,只听:“咔嚓一刀,不知死活。且听下回分解。”便把铜锣反过来,开始收钱。 在电影院和戏院中间有伊犁德心堂大药堂,有中药师周宝林、坐堂大夫徐德明、西医大夫宋国民等,后公私医院。 东大菜园子 民国初年,从山东来伊的李梦春、李梦更,人称李老大、李老二,两兄弟开发了大片良田(现塔什科瑞克乡),种植蔬菜,旧称东大园子。现在的伊宁市四中校址原是他们兄弟二人的菜地,共有多亩地。四中学校对面有河北人兰玉的菜园子,李家、兰家的菜园雇佣了很多维吾尔族群众种菜,这些人很朴实,能吃苦,学会了汉族老大哥教给他们的种菜技术。他们的待遇也不错,每天除工钱外,老板下班还送每人两个馕。这些雇工深受感动,每年春天来临,到李家、兰家干活的人很多。当时,东大菜园子的蔬菜供应满足了市场需求。 …… 时光流转,一个时代渐行渐远,童年时代和小朋友到后滩游泳、放风筝、捉迷藏等美好时光永远留在了记忆中。今生再也看不到摆小人书、卖风筝的天津杨柳青小脚老太太那慈祥的面孔,再也听不到早晨陕西老大爷挑担卖热蒸馍的叫卖声,还有那走街串巷的山东大叔磨菜刀、剪子的吆喝声,但是这声音依然荡漾在各民族群众美好的记忆中。(尤苏夫江·马福贤) ·伊犁新闻广播· 新闻一手掌握 大势了然于胸 每天三分钟 早起知天下 长按北京中科医院坑昆明白癜风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