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庆安(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刊于《新闻战线》年第21期

国际传播中的叙事,从主体上说有三个层面:国际体系叙事、国家叙事、政策和新闻叙事。我国国际传播作品的话语构建要点:故事性话语、解释性话语。故事性话语是国际传播的话语体系基础,而解释性话语则代表了新闻作品的指向。

当前,我国各大媒体的国际传播类作品都在蓬勃发展。从此次中国新闻奖中不难看到,向中国介绍世界,向世界介绍中国,以及向世界介绍世界都是我国国际传播作品的着力点。对于当前我国的国际传播工作来说,如何构建有效的国际传播话语体系,成为了评价体系的关键。尤其是在国际传播中,“讲故事(storytelling)”和“作解释(sensemaking)”在一国价值、文化等形象因素的对外呈现、角色塑造以及政策解释当中的作用日渐明显,因此本文重点研究的是国际传播作品的话语体系构建问题。

国际传播作品的三重叙事

由于国际传播的受众对象和新闻作品的发生地、故事情节之间存在较大的距离,因此国际传播作品如何讲好故事,其实就成为了关键因素。在国际传播作品的叙事中,借用当前新兴的战略叙事理论,其实能够较好地阐释国际传播叙事的不同层次,以及新闻作品在这些层次中的选题定位和叙述方式。

国际传播中的叙事,一如战略叙事,包括了角色和演员(charactersandactors)、布景或环境空间(setting/environment/space)、冲突或情节(conflictoraction)、解决方案或建议性方案(resolutionorsuggestedresolution)这几个方面的问题。在不同的作品中,角色、环境、情节和解决方案都应当呈现出来。在本次中国新闻奖中,我们就能看到优秀的获奖作品,都在尝试着将多个方面涵盖在一起。

而呈现出来的叙事,从叙事主体来说,往往有三个层面,分别是国际体系叙事、国家叙事、政策和新闻叙事。其中,国际体系叙事主要解释和塑造国际体系的结构及其运作机制,还有不同国际成员在国际体系当中的角色,“这方面的叙事案例包括冷战、反恐战争以及中国崛起”,这些表述都属于国际体系叙事的范畴,用以塑造相关国际成员的角色及其与国际体系的关系。在国际传播作品中,国际体系叙事常常指的是对于国际重大热点议题的观察和报道,而这些报道无论中文还是外文,都会在国际国内的舆论场中产生较大的反响。比如获得国际传播类一等奖的《中国军队援非抗击埃博拉系列报道》,本身就带有强烈的国际体系叙事。而其中的中国角色、非洲环境、疾病和地区政治等一系列冲突展现的十分鲜明。这一系列报道一共有12篇,分别以通讯和消息两种体裁,从过程、个人故事、装备技术等不同角度展开报道。同时,系列报道本身还突出了解决方案和尝试。

国家叙事是指对某一特定国家或国际成员的角色性描述,包括该国际成员的性质、价值观以及发展目标。比如,在国际传播作品中,如何描述中国的悠久历史文化,如何描述当代中国梦。美国媒体一直以来致力于将其自身塑造为爱好和平及拥有长久自由与民主传统的国家叙事,而在其他地区的媒体如半岛电视台和今日俄罗斯等媒体中,美国的霸权主义则成为了其国家特性,很多新闻作品着力于这一点展开。获本届中国新闻奖国际传播类一等奖的人民日报中央厨房的作品《WhoisXiDaDa》就是国家叙事的典型。从国际传播的角度来看,时政报道的网络版操作难度比较大,而这个作品面对的又恰恰是Youtube上的年轻国际受众,通过展示领导人形象和时政报道的方式进行国家叙事,本身就带有一定的创新色彩。在这个过程中,片子通过采访多个在华年轻人,以碎片化的讲述构建一个完整的国家叙事。尤其是该片投放的时机,是在习近平主席年9月下旬出访美国并出席联合国成立70周年大会前后。获得国际传播类作品二等奖的新华社《Xi:Atoughmanwithatenderheart》也是这一类型的国家叙事。

第三个层面是问题叙事,主要用来阐释就某一议题而言,相应特定政策实施的合理性或必要性及该项政策的具体实施过程。问题叙事多应用于媒体向外界报道某些公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并帮助政府部门解释其针对相应情况所采取行动的合理性、可操作性以及具体的实施过程,解释的对象多为国内外的政治精英和公众。在国际传播作品中,对于我国经济增长放缓的报道,对于南海争议的报道等内容,都属于问题叙事层面的报道。本届新闻奖这类作品不少,既包括有我国当前的典型政策,比如中老缅泰湄公河联合巡航,又包括了我国长期稳定的历史观,比如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一系列获奖作品。

这三个层面的报道,都包括了角色、环境、情节和解决方案。只不过在不同的报道中,新闻工作者构建角色,描述环境,向公众展示情节,同时通过采访其他专家学者,或者通过背景和趋势的报道,来试图构建解决方案。对于国内报道而言,可能解决方案不是报道的重点,新闻工作者更应当对事实负责。但是在国际传播工作中,每一家媒体都仍然负有解释情节,传递价值和认同的使命。甚至在这次中国新闻奖的国际传播类中,一些地方电视台,比如上海电视台、天津广播电视台、吉林朝鲜文报等,都基于本地特色进行了更加丰富的多重叙事。其中上海电视台和天津广播电视台都以犹太人为主题,制作了反映抗日战争中犹太人命运的作品。《生命的记忆——犹太人在上海》(上海电视台)从犹太人博物馆的视角入手,把历史上的环境和当代的环境通过光影效果贯穿起来,让情节有了穿越历史的纵深感。片子所讲述的故事背后,传递了全世界共同的价值使命,因此也获得了国际传播类作品的一等奖。

 我国国际传播作品的话语构建要点

尽管讲故事一直是我国国际传播作品的重点,但是如何讲好故事,并且在故事中充分传递核心价值和中国视角,一直是新闻人努力的方向。与议程设置理论有所不同的是,讲好中国故事,不仅仅要求媒体人能够获取公众对于某些议题的







































娌荤櫧鐧滈鎷夎惃鍝鍖婚櫌濂?
绂忓窞鏈濂界殑鐧界櫆椋庡尰闄?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tianjinshizx.com/tjxw/75500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