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载隐姓埋名,填补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实现了氢弹突破和武器化——于敏,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对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国防实力的增强作出了开创性贡献。年1月16日,于敏先生辞世,享年93岁。

“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没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强盛中,便足以自慰了。”面对荣誉,于敏曾说,“我们没有自己的核力量,就不能有真正的独立,面对这样庞大的题目,我不能有另一种选择。”

于敏与天津的不解之缘

年8月16日,于敏出生于宁河县芦台镇(当时属河北省,今属天津市)。于敏的青少年时代历经军阀混战和抗日战争,童年亡国奴的屈辱生活给他留下惨痛的记忆。在战乱中度过的于敏,看到的是岳飞《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里“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的国殇。他把为国纾困的希望寄托在岳飞那样的民族英雄身上?

7岁那年,于敏开始在芦台镇上小学。他的接受能力很强,成绩总是全班第一。后来,于敏到天津木斋中学念高中。于敏平时最喜欢博览群书,上高中二年级时,有一次参加高中三个年级的基本常识统考,尽管知识量很大,但他无所不知,张榜时得了全校第一名。于敏的优秀引起了刘行宜老师的注意,她担心木斋中学现有的教学条件不能满足于敏这样难得的人才,于是帮助于敏转到当时天津最好的耀华中学读高中三年级。后来,于敏和刘行宜老师一直保持着联系,每次出论文集,都要送给老师一本。

在耀华,于敏的门门功课仍是全年级第一。在耀华中学他遇到两位恩师,语文老师王守惠,讲解古文和古诗词时,会把每篇作品置于一个大的时空中,将写作背景、文学的渊源和价值以及作者的家世讲得透彻明了;数学老师赵伯炎,擅长讲授数学题的各种解法,要求学生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段学习让于敏受益终生,他养成了良好的思维习惯,喜欢探寻事物本质。于敏高中毕业时,父亲因病失去了工作,家里断了唯一的经济来源,他面临着辍学。就在他发愁的时候,同班同学陈克潜回到家里,将于敏的情况告诉了父亲。陈的父亲是启新洋灰公司的协理。在他的推荐下,公司资助于敏上了大学。

耀华学子敬赠于敏自己创作的书法作品

耀华中学校园内的于敏雕塑

于敏在晚年曾在与母校师生交流时,回忆起自己当年在耀华学习生活点滴。他说,那时自己最钟爱学校的图书馆,一有时间就跑进图书馆去阅读那里的丰富藏书。他喜欢读唐诗宋词和历史演义,崇拜诸葛亮运筹帷幄、决战千里之外的智慧,向往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倾慕岳飞和杨家将的精忠报国,文天祥的威武不屈和凛然正气。他选择科学作为自己未来的方向,当他读到李贺的“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时,他想,他的“吴钩”就是科学,他要用科学收取“关山五十州”。同时,耀华教师的启发式教学,让他形成了一套独有的思维模式和学习方法。每当他学习一种新的东西,总要尽可能地涉猎一些相关知识来拓展知识面。融会贯通、由博返约、得其精髓、提纲挈领、灵活应用,这套方法使他成为当年耀华中学最优秀的学生之一。

于敏为耀华中学校庆题词

多年以后,耀华中学的一次校庆活动,于敏受邀回到母校,来到曾经就读的、位于第一校舍的教室,他环顾很久,像是回忆自己美好的青春,少年时的一切又出现在他眼前。

年,木斋中学举行“恢复校名暨建校80周年”庆典活动,于敏亲笔为学校题词:乐育英才,任重道远。木斋中学“于敏读书月”活动期间,远在北京的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于敏院士委托家人送来了自己曾经诵读过的经典书籍,并为全体同学写下了“多读书,学以致用;多思考,努力创新”的读书箴言。

鲜为人知的兄弟情

于确是于敏的弟弟,他们的祖父于绍舟有两男三女,大女儿和二女儿因病早亡。长子于振霄即于敏的父亲,次子于振远即于确的父亲。于家人丁稀少,却十分和睦。于敏上面有个姐姐,下面有一弟一妹,不幸都夭折了;于确上面有个哥哥,不幸死于唐山大地震。到了于敏这辈,于家只有于敏、于确两个堂兄弟了。

于敏和于确

在于确的记忆中,年伯父于振霄病故时,于敏回家为父亲送终。此后,长达44年的时间里,在家里没有见过哥哥的踪影。年9月18日,新中国成立50周年前夕,于确在电视上看到了于敏的身影,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隆重举行的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大会上,时任国家主席的江泽民将克纯金铸就的共和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佩戴在哥哥于敏胸前,随后,于敏代表23位授奖科学家,走上人民大会堂的讲台讲话。当时于确周身的热血沸腾,他为哥哥高兴,为哥哥自豪。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拨通了哥哥家的电话,于确激动得声音哽咽了。电话那头,于敏的声音还是那样的平静、谦和。电话里,于敏劝慰弟弟不要太激动,他说,自己为国家做点儿事,没什么了不起的。

年,于敏经姐姐于愫(曾任天津市教育卫生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介绍认识了孙玉芹。当时孙玉芹在天津一个保育院里任保教干事。于敏对孙玉芹可谓一见钟情。为了避免俩人婚后因经济问题产生矛盾,于敏坦诚地向孙玉芹介绍家里的情况,提出自己每月工资要拿出一部分贴补家用。孙玉芹知书达理,温柔贤惠,对于敏提出的要求表示理解、支持。有时于敏出差不在家,都是孙玉芹把钱给家里寄来。

哥哥于敏每月给家里寄钱,绝不是他钱多,而是他情重。他深深地懂得做人“以孝为先”的道理。为此,上研究生时他给人当起了助教。胡先生(物理学家、于敏研究生指导教师胡宁)知道了于敏的情况后,与彭桓武和钱三强先生商量,认为于敏人才难得,不应让他兼任助教,应该让他集中精力做研究,于是他们就决定把于敏调到近代物理研究所,因为这样可以两全其美,于敏既可专心致志进行科研,又可有工资养家糊口。

于敏全家合影

年正月12日,于敏的叔父于振远怀着对侄子于敏深深的感念之情离开了人世。同样于敏也深深地想念着自己的叔父,他多么想回家见叔父最后一面。然而上个世纪70年代后期,我国开始了中子弹研究工作,于敏是我国中子弹物理设计的统帅。为了中子弹的研制,他到了寝不安席,食不甘味,全力以赴,鞠躬尽瘁的地步。为国尽忠,他未能回家尽孝。

十年前,于确到北京探望于敏,提到叔父时,于敏竟动情地流泪了。于确说,这是他平生第一次看到哥哥落泪。于敏十分愧疚地对弟弟说:“真对不起叔父,没能在他弥留之际见上一面。”

于确劝慰说:“哥哥,不是您不想回家发送老人,是您的特殊工作无法脱身。您为了国家强盛,兢兢业业,呕心沥血,是为国家尽了忠;您26年汇款供养我们全家,直到我父亲病故,是尽了孝。哥哥,您是这世上忠孝两全的伟男人!”

广大网友哀悼和悲痛

由于工作的保密性,于敏隐姓埋名了28年,他的著述也大多没有公开发表。直到年9月18日,于敏才重回公众视野,作为23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代表发言,终于以沉默的人生成就惊天的事业。

于敏曾对身边人说,不要计较有名无名,踏踏实实地做一个“无名英雄”。他家中的客厅墙上挂着一幅字: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他说,“艺术可以陶冶情操,使志存高远。而非志无以广学,非学无以广才。”中国古典文化带给于敏的是在核武器事业上不断寻求突破的远志广学,是一生致力于为国谋策的鞠躬尽瘁。

于老先生,一路走好!

津云新闻记者王晓羽盛书琪田娜

综合天津日报、今晚报、每日新报、光明日报

赞赏

长按







































北京中科助力白癜风康复
北京有没有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tianjinshizx.com/tjxw/75706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