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年6月24日,我院历史研究所任云兰研究员在《天津日报》理论创新版发表题为《天津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的思考》的文章。文章指出大运河是政治之河、经济之河、文化之河、交通之河、水利之河和生态之河,是中华文明之河。其保护传承利用应以大运河为纽带,以大运河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充分挖掘为基础,坚持政府引领、规划引导、企业主导和区域协同相结合,构建大运河文化带。现将全文转载如下。

天津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的思考

任云兰

中国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公元前年),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包括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大运河三部分,全长公里,地跨京津冀鲁豫皖苏浙8个省市,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它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线路最长、使用最久、延续时间最长且目前仍在使用的人工河道,曾是我国历史上南粮北运、商旅交通、军资调配和水利灌溉的生命线。它是一条政治之河、经济之河、文化之河、交通之河、水利之河和生态之河,是中华文明之河。因而,切实做好大运河的保护传承利用工作,对于传承中华文明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天津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面临着千载难逢的机遇。一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运河保护与利用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为大运河的保护传承利用指明了方向。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作出“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为加快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开展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今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为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作出了顶层设计。二是年6月22日召开的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决定将中国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大运河成为我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第46个项目。大运河成为世界遗产不仅表明大运河遗产获得世界认可,而且表明大运河的保护传承利用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阶段。三是经过40余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大幅度增强,为大运河的保护与利用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四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意识不断增强。

天津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在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严峻挑战,如现代交通技术飞速发展对运河航运业产生的巨大冲击;运河沿线产业转型升级;运河水资源短缺造成部分河道断流,河道功能丧失;运河水体质量下降造成生态环境恶化;运河年久失修造成河道安全隐患。面对上述种种挑战,我们只有趋利避害,才能化被动为主动,做好大运河的保护传承利用工作。

二、天津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的总体构思

天津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一要坚持以保护为主,适度利用为原则,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实现保护与利用并举。二要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绘就一张宏伟蓝图。三要坚持区域协同,实现大运河保护与利用全国一盘棋

基于上述基本思路,我们确立天津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的总体目标是:以大运河为纽带,以大运河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充分挖掘为基础,坚持政府引领、规划引导、市场主导和区域协同相结合,共同构建大运河文化带。

三、天津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的措施

(一)坚持政府引领。一是抓紧划定大运河保护区划。鉴于大运河已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且天津市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已组织编制大运河保护规划,并获市政府批准,建议文物行政主管部门会同规划和自然资源等行政主管部门尽快组织划定保护区划,明确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并由市政府批准实施,使天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纳入法治轨道。同时,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要求进行规划建设。对于大运河建设控制地带内的建设项目,在核发选址意见书或规划条件前,要求征求同级文物部门意见。在作出规划行政许可前,要求组织专家论证。二是由市、区政府牵头组织开展大运河沿线重要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利用工作。天津大运河沿线既有中心城区和运河名镇杨柳青镇等城镇,又有运河水工遗存九宣闸和独流木桥;既有天下皇仓北仓廒和十四仓遗址,又有工业文化遗产三条石博物馆;既有风格独特的清代民居建筑石家大院等,又有典型的中国传统宗教建筑天后宫;既有国家级非遗项目杨柳青年画,又有传统美术泥人张,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三是由地方政府出资对大运河沿线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修缮,并进行适度利用。

(二)坚持规划引导。深化完善全市大运河保护与利用专项规划。为充分发挥城市规划对大运河保护与利用的引导作用,早在年,我市结合大运河申遗,首次出台了大运河天津段遗产保护规划和天津境内大运河保护与发展专项规划,但从规划层面看,该规划属于总体规划层次,以宏观指导为主;从规划内容看,以保护为主。因此,亟需从构建大运河文化带的战略高度进行重新审视:一是以国家《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为依据,继续进行深化完善。同时,在总体规划指导下,沿线各行政区结合本区实际和沿线土地开发利用情况,组织编制本行政辖区的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规划。二是组织编制三岔河口、西沽、杨柳青元宝岛和武清筐儿港等大运河主要节点保护传承利用规划设计策划方案。策划方案要以充分挖掘各主要节点历史文化遗产为基础,对各类保护对象分别提出保护要求,制定保护与利用规划设计策划方案,形成较为完整的保护与利用图则。三是将天津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纳入控制性详细规划等法定规划进行管理。四是在规划实施管理工作中明确要求各相关区级规划和自然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严格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将天津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的相关内容纳入规划条件或选址意见书之中。同时在后续的建设工程规划许可工作中严格进行审核,确保与规划条件或选址意见书相符。

(三)坚持企业主导。天津在大运河的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中要注重发挥企业的作用,积极引进国内顶级文旅企业参与天津大运河文旅项目建设,将大运河沿线土地开发利用与大运河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其丰富的大型文旅项目开发经验与资源和高超的专业水准与智慧,打造融文化、旅游、艺术和生态等业态于一体的大型文旅综合项目,树立独具特色的天津文旅产业标杆,塑造城市发展的文化名片。

(四)坚持区域协同。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建议设立由国家发改委牵头,文化和旅游部等相关部和大运河沿线相关省市参加的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组织协调机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研究制定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大政策方针,协调解决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遇到的重大问题。二是加强跨区域交流,相互取长补短,共同分享大运河保护与利用的成功经验。

总之,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工作利在当代,功在千秋,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对待。

(文章来源:《天津日报》年6月24日09版)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

长按







































白癜风能彻底治好吗
北京中科白殿疯在哪里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tianjinshizx.com/tjxw/75749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