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是天津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医院。2月1日,津云医院进行报道,医院救治稳步进行,一些病例逐步好转,医院秩序井然,医护人员战胜疫情信心十足。

医院平静有序

  疫情当前,很多人提到医院都会不由自主地产生恐惧。其实,记者在急诊、门诊病区采访时看到,这里就医秩序井然,医护人员工作有条不紊。

专家会议即将开始好消息,有患者接近出院条件!   医院副院长邵世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经过精心救治和专家组会诊,院内一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病例已经连续三天不发热,临床症状缓解,第一次核酸检测呈阴性,今天还要进行第二次核酸检测,如果检测还是阴性,就可以达到解除隔离、同意出院的标准。

  而备受   

作为一名“红区”医生,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于洪志说,他们就是以一种平常心去面对疫情,因为他们有信心赢得胜利。

于洪志表示,从目前的情况看,如果患者肺部没有不可逆的损伤,愈后应该没有太大问题。目前,医院收治的病人多数情况稳定,仅有两名病情较重的病人,其中包括一名九旬高龄的患者。医院正密切联系全市专家,进行个体化诊治。

医生们每天如何工作?

据邵世峰副院长介绍,医院1月27日凌晨前就腾空病房,具备容纳人的床位,改造了发热门诊的设施设备,专人值班,建立了发热门诊隔离病房,成立了9批医疗队,名医生,名护士,云集了各个科室的骨干力量。

  医院感染科副主任医师白大鹏是接诊本市第一名确诊病例的医生,从20日开始,他就坚守在一线工作,他介绍说,医院的医生具备一二三级诊治流程:一级医生需要进入病区询问病史,进行检查,传送病例资料;二级医生需要分析病情,整理治疗方案等;三级医生进行整体把控,调整治疗方案,向专家组汇报病情。

26日第二病区开诊之后,白大鹏又进入了二病区担任负责人。他说,随着对新型冠状病毒认识的逐步加深,他们必将攻而克之,夺取“战疫”胜利。

麻醉医生当起带娃“奶爸”

  郭艳辉是医院麻醉科主任医师,他这次没有进入“红区”,但是她的爱人是在红区战斗的医护人员。郭艳辉的第二个孩子现在只有十三个月,自从孩子妈妈大年初一(1月25日)进入“红区”以来,郭艳辉就承担起照顾两个孩子的重任,特别是还在断奶期间的二娃,让这位“奶爸”体会到了又当爹又当妈的辛苦。

  

“独自带娃的第一天夜里,我感觉半夜里孩子在咬我的胳膊,我想她是找奶喝。”郭艳辉说,“以前孩子一哭,就交给妈妈了,现在只能我自己来。”

 说到带娃技术,郭艳辉笑着说:“喂奶、换尿布,都还可以。”

 而“红区”那一边的孩子妈妈现在只能吃回奶药,想念孩子的话就视频聊聊天,郭艳辉说:“孩子哭闹的话,我也只能哄着,办法不多,可跟媳妇,我就是报喜不报忧了。”

自嘲“傻”了的护士长

  

感染一病区的护士长王利,也是参与第一例确诊病例救治的。那天晚上7点多,王利刚要下班回家,就接到了进病区的任务,第一天就是一个24小时的连轴转,后面11天,王利每天都要工作10余个小时,而穿着全套的防护装备,一天下来,王利都有虚脱的感觉。今年已经45岁的王利说自己不服老,可以体力上感觉还是差了些。而作为护士长,不但是体力上的要求,王利每天要考虑的事还有很多,用她的话说,脑子里的事儿太多了,自己感觉都“变傻了”。虽然自嘲变傻,但是对于患者,王利那叫一个细心:一位爷爷有口音,他们就把同在病区的爷爷和孙子安排在一起,方便诊疗的同时,让爷爷有个陪伴。今天早上收拾病房的王利,一边忙碌,一边询问一位17岁年轻女患者:“今天状态怎么样?”身后的小姑娘没说话,王利立刻觉得不对劲,一问才知道小姑娘心情不好。王利就耐心宽慰她,直到小姑娘心情好转。病人的感谢成为了最大的动力

“我们这个团队最小的才23岁,最大的护士已经50岁了,大家都非常团结,干劲十足。”医院应急队队长孙燕说。

“这几天,患者们一直跟我们说谢谢,还给我们写下感谢的话语,说她们幸好得到了我们救治,服务非常贴心。”孙燕说。

孙燕把患者们的感谢告诉了团队里的护士们,有的护士被感动得留下了眼泪,她们说,患者的好转就是我们最大的工作动力。

往期精彩内容回顾在线集结完毕!天大心理中心疫情时期网络心理辅导志愿者来了!17时3分立春: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央视新闻报道!天津大学在行动与祖国同频共振抗击疫情!爸、妈,你们放心!我们在天大都挺好!天津战“疫”一线声音!专访市级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天大临床医学院院长吴琦

-tianda-

内容来源/津云

津云新闻记者/霍艳华

摄影/马成

责任编辑/韩烁楠

底图制作/罗曦哲朱宏庆

审校/王鑫李晋馥

「天津大学新媒体中心」投稿加入我们tjunmc

.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tianjinshizx.com/tjxw/75815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