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练太极拳裆走下弧的妙用 文/马权友 太极拳讲究阴阳,行拳中表现为虚实转换,而在这个转换中,有技巧可言,那就是"裆走下孤”。有了裆走下弧,才使转换更加圆活顺畅,腿上的内劲十足,低盘稳固,上体才能松活,打出的太极拳会更加漂亮。 什么是裆走下弧? 要知道裆走下弧,先明确什么是裆。裆是人体两大腿根之间叫裆,具体到点就是会阴穴部位。下面再讲"走下弧",什么是走下弧?既行拳中两腿重心及内劲虚实转换时,裆运行的轨迹,而这个轨迹如大号铁锅的锅底形状呈下弧型,固称走下弧。在农村长大的人,都知道做饭的锅灶,锅是下弧形铁锅,架在灶台上,锅下面是灶坑,用于烧火的空间。而这好比我们的拳架,两腿似灶台,两大腿内侧空间如灶坑,而裆如锅底,会阴穴如锅底最下端。二者的区别只不过是灶台是固定的,而我们拳架是移到的。裆走下弧体现在拳架移动的虚实转换中。 平时我们工作生活中两腿重心虚实转换,裆的运行轨迹与练太极拳裆走的轨迹有所不同。平时往上送举东西,裆走上斜线,而推拉东西,裆走平行线。而太极拳移动重心时最好走下弧线,意念中走锅底轨迹,又如玩的秋千,荡秋千也是走下弧线。 裆要撑圆和裆走下弧并不矛盾 练太极拳不是要求裆要撑圆吗?裆撑圆时,裆内形状不是如桥拱往上的弧线吗?这句活没错,裆撑圆是对的。那为什么又说裆走下弧呢?要明确裆撑圆是练拳常态,是定势状态,而裆走下弧只是虚实转换的瞬间之策。如果行拳或定势中,一贯裆走下弧,就成了坐钟的钟摆,叫做"荡裆”。这样行拳吃力,下盘托不住上体,会出现拳架不正、内气不易下沉现象,还会伤膝。记住,只是重心虚实转换,或换劲的片刻用裆走下弧。 如何妙用裆走下弧? 妙用裆走下弧,与开胯和铲劲有关。裆走锅底的重心虚实转换,不是裆的局部运行,而是需要放松、开胯和腿脚蹬劲配合的,是整体运行。练太极拳的过程要求身体肌肉是放松的,肩关节和胯关节要松开。只有在身体放松的条件下才能找到沉的感觉,有沉就有腿脚蹬劲,有蹬劲就有地返力,从而加大身上功力。所以,要想裆走下弧,先放松身体。 在身体放松条件下,让重心腿的内胯打开,既重心腿开胯。这时重心腿用劲,脚蹬地,让裆下沉,走祸底下弧线。当会阴穴到锅底时,开始用铲劲,移重心,裆顺锅底再上行,此时移到腿蹬劲开内胯,从而完重心的虚实转换。在转换中,有一种内劲运行,我马权友叫"铲劲",这种劲的运用如同我们生活中使用铁掀铲士用劲一样。裆走下弧在做"掩手肱拳”动作中妙用,发劲会更猛,效果明显。 总之,裆走下弧是放松开胯的产物,是虚实转换所要求的,是内劲得以发挥的渠道。有了裆走下弧,会使你打出的太极拳更有特色,也会使你练拳更有兴趣。(本文作者马权友) 马权友,天津市宁河区人,大学文化,全国公安文联作家会员、天津作家会员、天津滨海摄影家会员,中国武术七段,陈式太极拳第十二代传人,师承王西安,至今已习武三十多年,有深厚内功和高超武技,多次在天津和国际武术太极拳比赛中摘金夺银,多次在国家级杂志《中华武术》上发表有关太极拳论文,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天津滨海电视台、宁河电视台、《今晚报》、《渤海早报》、《天津政法报》、《渤海时报》、北方网等媒体曾报道了马权友传授太极拳的事迹。 传授太极真功: 马权友 马权友太极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