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由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中心与新闻传播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共建的校园记者成长训练营举行开营首场讲座。新闻传播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副主任于全兴教授以“怎样用影像讲好师大故事”为题,为新闻中心学生记者团近百名成员作摄影专题讲座。 讲座伊始,于全兴提出了“我们为什么要摄影”“摄影必须要有艺术性吗”等问题,帮助校园记者深入理解和思考影像的内涵,以及摄影在传递信息、表达情感、反映现实社会等方面的作用。他生动形象地将摄影分为“玩儿”(以业余爱好为目的的摄影)、“生存”(商业广告摄影)以及新闻摄影、艺术摄影与记录摄影五大类,通过展示相应的图片,带领大家对每个摄影类型进行分析辨别。“好的照片是等出来的。”于全兴告诉大家,摄影是瞬间的艺术,而如何捕捉到那个最好的瞬间是需要拍摄者具备足够的耐心去观察、等待。他认为,对照片或者摄影的评价标准要从“技术”“信息传递”“美学”“创新”四个层面来综合考量。针对拍摄的题材,于老师从“社会价值”“历史价值”“人文价值”“学术文献价值”等方面,结合同学们学习生活实际,为大家详细分析了如何在师大校园中寻找选题,拍摄出反映大学生朝气蓬勃、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等内容的照片。讲座中,于全兴详细介绍了“单幅照片”“图片故事”“纪实摄影专题”三种拍摄体裁,传授了各种会议、校园活动等主题的拍摄技巧。于全兴提示大家,在拍摄过程中要做到“眼到、心到、手到、脚到”,对于初学者要采用饱和法拍摄,针对全景、中景、特写等多种角度和画幅尽量多拍,要围绕人来拍,拍摄关系和细节,必须做到善于观察。最后,于全兴为同学们介绍了自己参与幸福工程项目的情况,讲述了在采访拍摄贫困母亲、借助影像的力量帮助她们走出生活困境的过程中发生的感人故事,并与大家分享了从事公益摄影十余年的深刻感悟。于全兴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摄影教育、纪实摄影委员会委员,天津市新闻摄影学会副会长、第三届理事。年至今,他48次走访我国西部的99个贫困县、个村寨,调查拍摄了多位贫困母亲,改变了许多贫困母亲的命运。他的代表作品包括《贫困母亲》《屯垦戍边第一代母亲》《老城厢?五大道》等系列社会纪实影像作品,出版了《平凡的母亲》等专著,在国内外多次举办专题摄影展览,获中国摄影家协会“突出贡献摄影工作者”、中国摄影金像奖、中国首届“侯登科纪实摄影基金奖”、中华人口奖特别贡献奖等。为培养综合素质全面、专业技能突出的校园记者,及时准确地报道校园生活,学校新闻中心与新闻传播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共建校园记者成长训练营,将陆续为同学们带来图片摄影、后期制作等方面的培训内容,有效提升学生记者的业务能力和水平,更好地开展学校新闻宣传工作。(来源:天津师范大学)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tianjinshizx.com/tjxw/75931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