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3日下午,上海举行新闻发布会,邀请上海市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郑锦,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凯先,上海市政府办公厅副主任、上海市大数据中心主任朱宗尧,上海市科委总工程师陆敏,联影集团联席总裁张强介绍上海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情况。

陆敏透露,市科委聚焦疫情防控需求,协调汇聚各方资源,全力为疫情防治提供科技支撑,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建立健全应急协同工作机制

一是强化了与国家部门之间的沟通机制。持续跟踪和落实国家应对疫情联控机制科研攻关任务,结合上海科研优势和防控工作需要,做好科研布局。

二是建立了跨部门的科技攻关工作组。由市卫生健康委、市科委、市教委、市经济信息化委、市药品监管局等部门组成,主要负责布局实施市级应急科技研发任务,组织科研团队开展协同攻关,加快临床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同时,成立专家委员会,负责对流行病学、病毒病原学、药物和疫苗研发、临床诊疗等领域的科研任务布局进行科学指导和支持。

三是拓展了市区联动工作机制。

在原有市区联动的科技工作机制基础上,协调各区通过加强科技资源整合、应急信息共享、创新平台共建等工作,全面参与科技支撑疫情防控工作。

二、强化科研攻关力度和保障作用

紧急启动了应急科技攻关专项,聚焦流行病学研究、检测试剂研发,药物和疫苗研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方向,加大科研攻关力度。

目前,已实施6个应急科技攻关项目,首批科研资金已拨付到位。

其中,在流行病学研究方面,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团队围绕新冠肺炎的传播模式,发展和扩散趋势等开展研究,分析传播规律,预测疾病流行趋势,研究制定科学的预防控制策略,为疫情防控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检测试剂研发方面,之江生物等三家企业开展的相关检测试剂攻关项目快速研发出检测产品,并获得国家药监局首批生产批件(占全国首批获批企业的0%)。截止到2月11日,3家企业累计提供核酸检测试剂盒.万人份。

在应急药物和疫苗研发方面,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对一批已上市药物抗新冠肺炎的新适应症开展拓展研究,取得一定进展;同时,药物所通过体外评价模型的建立和高通量筛选体系的优化,已初步筛选4万样次化合物,加快活性化合物发现速度;医院合作开展了mRNA候选疫苗的研发工作,第一批小样已于近日送达国家有关部门开展药效实验。

在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方面,上海微技术工业研究院正加快生产自主研发的高性能红外温度传感器,以支撑国内有关厂商生产;依图医疗开发出新冠肺炎智能影像评价系统,已在上海、武汉、北京等多地运用,全面提高了筛查效率;优刻得(UCloud)安全屋技术为疫情重点地区往来人员信息排查提供了支持;云知声推出“疫情防控机器人”,有效帮助了基层街道社区开展健康情况追踪和流动情况排查。

三、支持科技企业抗疫情稳发展

为贯彻落实《上海市全力防控疫情支持服务企业平稳健康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简称“28条”),2月10日市科委发布《关于全力支持科技企业抗疫情稳发展的通知》(简称“16条”),全力支持科技企业渡难关、稳发展,促转型。

重点突出了“三个聚焦”:

一是聚焦减轻企业负担,调整本市创新创业载体考评体系,落实市政府“减免企业房屋租金”要求,对本市国有创新创业载体未落实的,取消考评资格(受惠企业力争达到近家左右,每月可免除房租超过亿元);本市科技创新券使用额度上限由30万元提高至0万元,并拓宽创新创业孵化类服务内容。

二是聚焦降低创新创业门槛,加快启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创业在上海”国际创新创业大赛)申请工作,取消现场路演,实行网上评审,力争月底下达资金(今年覆盖企业预计达到多家,市区共同支持企业创新资金超过4亿元,同往年相比均会有较大提高)。

三是聚焦服务企业效能,在创新资金、科技金融、科技创新券等政策方面最大程度压缩办理时间、加速资金到位;高企认定、高转认定等行政审批事项根据疫情需要调整服务方式。积极推进市科技政务“一网通办”,已实现技术合同、外国人才服务等9个“不见面”审批,其中2月3日实施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相关业务“不见面”审批以来,办理量累计84份,日均份。

下一步,科委将在各方的共同支持下,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上海科技的力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tianjinshizx.com/tjxw/76029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