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晶日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

胃炎经验选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消化系统中常见的疾病,发病率占受检人群的13.8%,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现代医学认为它是以胃粘膜固有腺体数量减少甚至消失为特征的慢性胃炎。但对此病尚无确切治疗方法。谢师以湿邪为本病主线,兼夹寒凝、气滞、血瘀,日久形成浊毒,使脾胃损伤致病!治疗上以治湿为要,临证遣方为基本治疗原则,主张舌脉互参,以通为补,行气化瘀解毒诸法同用,以图守方缓治提高疗效。

谢师认为湿邪是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的重要因素!一是湿邪易阻滞气机,损脾运,导致脾失运化,内湿积聚。临床表现为泛酸,恶心,呕吐,胃脘疼痛等症。《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二是脾主四肢,湿邪浸淫常致肢体沉重、强痛的症候。

《素问·生气通天论》谓:“太阴之复,湿变乃举,体重中满,食饮不化,…舌苔垢腻。”三是湿邪致病起病缓慢,病程缠绵。吴瑭《温病条辨·上焦篇》曰:“湿为阴邪,自长夏而来,其来有渐,且其性氤氲粘腻,非若寒邪之一汗而解,温热之一凉则退,故难速已。”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因多为长期饮食不节,进食生冷油腻之品,或情志不畅,劳倦太过,日久伤及脾胃,出现少食,纳呆,呕恶,胃痛等。故谢师临床治湿贯穿本病的始终。

本病多因内生湿热,浊毒内蕴,日久伤津耗液损伤脾胃所致!故谢师以参苓白术散为基本方,焦白术、白扁豆、茯苓健脾化湿;泽泻、薏苡仁、苍术清热化湿;藿香、佩兰芳香化湿。兼气逆者,加旋覆花、代赭石;兼气滞者,加佛手、砂仁、紫苏;兼瘀者,加乳香、没药、蒲黄、五灵脂;兼阴虚者,加沙参、石斛、麦冬。临证加减,每多奏效。

舌诊和胃镜均为诊病中最为直观的证据,临床上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舌苔滑厚或腻,提示痰浊、痰饮为患。夹热则为黄,夹虚寒则为白。现代研究表明此类舌象在幽门螺杆菌阳性的患者中有显著的意义。其机制可能是幽门螺杆菌尿素分解酶分解尿素产生氨,导致胃粘膜细胞水肿。胃镜多提示胃粘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可伴充血,水肿,糜烂,胆汁反流,病理可见肠化和不典型增生及C13阳性。结合胃镜、C13等手段,综合诊断,提高疗效,也为明确中医的治疗效果提供了确凿的证据。

慢性萎缩性胃炎多迁延日久,或反复发作,致脾胃受损,湿热内生,迁延难愈,治疗上颇为棘手。谢师认为该病治疗应连续用药,3个月为1疗程,3个疗程为宜.以基本方随证加减才可奏效。

综上所述,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治法,历代医家多认为,虚实夹杂,气阴不足,气滞血瘀或浊毒内蕴。勿拘泥于滋胃阴等的治疗,谢晶日教授从湿论治萎缩性胃炎,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辨证施治,疗效显著,其多种治疗方法也充分体现了本病在中医治疗上的优势地位。

图文:ZY

排版:FJM

审核:GYJ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tianjinshizx.com/tjxx/75774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