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写电影史

作者:年悦

责任编辑:檀秋文

版权:《当代电影》杂志社

来源:《当代电影》年第9期

年9月18日,天津市文化局将原华安电影院改建为新中国第一家新闻电影院,集中放映国内外新闻片、中小型纪录片及科教片,以此向广大人民群众介绍新中国工农业各方面成就,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天津市新闻电影院(以下简称天津新闻影院)改建后业务一直上升,成为当年天津市上座率最高之影院。(1)这一影院的创办迅速得到中央认可,国务院委派专人赴津调研其经营管理经验,并撰写考察报告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在此之后,全国各大城市都掀起了改建新闻影院的热潮,直至“大跃进”时期达到顶峰。

天津新闻影院的历史可追溯到始建于年的西权仙电影院。(2)作为天津电影机制运行和电影传播的重要文化空间,这座影院历经数次改建与合营,在不同时代语境中见证了天津城市功能的转换与电影生态的变迁。因此,以天津新闻影院的历史转变、映演机制及其地方实践为中心的考察,将有助于描绘其与天津社会文化生产之间的互动关系,也为重构新中国电影放映的历史图景提供了一种具体化的路径和可能。

一、天津新闻影院的创立缘起

西权仙电影院是天津法租界最早创建的华人影院。20世纪初,天津电影业方兴未艾,新式电影院相对较少且票价高昂,加之多为租界地区的外国人所开设,普通天津市民不敢涉足。西权仙电影院虽设备较为简陋,但因地处城市商业中心且票价低廉,而颇受平民观众欢迎。年,西权仙电影院被改为新新影院,彼时中外最流行的新片都可以在该院得见。(3)年初,新新影院停办后,国泰影院迁入其旧址,成为隶属于日本人经营的大陆电影公司之二轮影院,接映第一轮光陆影院所有放映影片的二次映权。(4)年6月5日下午3时左右,国泰影院与光陆影院在电影放映时发生爆炸。有报道称:“当炸弹爆发时,并发现大批传单,劝民众于前方战事紧急时,勿涉足敌人经营之娱乐场等语。”(5)此时的国泰影院成为抗日杀奸团必欲捣毁的象征物。(6)年,国泰影院改名为华安大戏院,演出京剧和话剧。年2月,华安大戏院更名为华安电影院,放映华北电影公司首轮影片。(7)沦陷时期,华安电影院一直在电影放映和戏曲演出之间摇摆不定,秩序颇为混乱。(8)

新中国成立初期,天津市共有24座影院,其中国营影院13座,包括文化系统12座——“莫斯科”“天津”“华安”“淮海”“光明”“河北”“开明”“国光”“和平”“塘沽人民”“美琪”(即天津市人民剧场)、八区人民影院(即天津人民影院);其他系统1座——百货公司所属津百影院。私营影院11座,包括“平安”“天宫”“大光明”“亚洲”“东亚”“权乐”“青年会”“太平”“新北”“红星”“大星”。(9)天津电影业在旧有24座影院和接管国民政府经营的一家影片发行机构的基础上,有计划地恢复发行放映工作,逐步完成了对天津电影业的清理整顿与社会主义改造,共发展放映单位个。(10)新中国成立后被接管的华安电影院,初系天津市人民政府公安局与公安总队合营之机关生产单位,年成为天津市文化局直属华安电影院。(11)

这一时期,全国电影制片业都较为薄弱,几大电影制片厂所生产的影片数量和质量尚不能满足观众的观影需求,电影的娱乐功能被宣传教育功能取代,新闻纪录电影成为国家计划和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第次政务会议批准“计划建立新闻纪录片制作的专门机构及其编辑部”,周恩来总理对新闻纪录片提出了“主题突出、交代清楚、有头有尾、层次分明”等易于群众接受的具体要求。(12)年7月,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简称“新影”)成立。在“新影”召开的第一次创作会议中,中宣部副部长兼文化部副部长周扬指出了新闻纪录电影的性质、题材及艺术表现原则,强调“新闻纪录电影的重要任务是提高人民的社会主义觉悟程度”。(13)年12月24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第次政务会议通过了《关于加强电影制片工作的决定》,指出:“新闻纪录片应更及时地、真实地报道我国人民在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事业中的成就和保卫世界和平事业中的贡献,并有计划地拍摄祖国的美丽河山、名胜、古迹,重要物产和文物。科学教育片应以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解释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同时宣传和推广与群众日常生活和生产有关的,并适合一般群众水平的各种科学和技术知识。”(14)与此同时,《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发展人民电影事业》的社论,指出:“新闻纪录片和科学教育片在及时地反映国家的政治生活和提高人民的文化知识方面是有重要的作用的。按照列宁的说法,新闻纪录片是‘形象化的政论’,而科学技术片是‘形象化的通俗演讲’,列宁认为这两个片种加上艺术故事片是电影生产不可缺一的三种形式。”(15)

此后不久,中央文化部(54)字第-11号通知指出,大城市可考虑指定一座影院定期举办中外科教片和纪录片专场放映,以扩大此类片种在群众中的影响。(16)为响应中央精神,年9月18日,天津市文化局将原华安电影院改建成为全国第一家新闻影院,专门放映新闻短片、纪录片和科教片。天津市文化局在筹建新闻影院之初,便对其特点和作用十分明确,即通过形象化的、及时的、系统的国内外新闻、纪录、科教影像配合中心任务,“一方面培养观众的政治敏觉性与普及科学知识,一方面培养观众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精神”,尤其强调其在政治上所负的责任比一般影院要重。(17)伴随新中国成立后的体制转型,天津文化界经历了一番脱胎换骨的政治洗礼。天津新闻影院的改建是国家意识形态进入大众文化消费领域的具体体现。

回溯天津新闻影院历史,不难发现,该影院空间曾多次更换运营主体,并以其独特的政治、经济、地理区位等因素而一直处于天津文化风暴的中心。作为天津最早开始电影放映活动的影院之一,这一影院空间历经天津电影业的崛起、困顿与无序,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被改建为新闻影院而成为天津社会主义新文化生产传播的重要空间,其文化功能与社会功能被强有力地整合起来。此后的电影放映实践更加系统化,其政治功能被不断放大和凸显。

二、天津新闻影院的放映实践

改建后的天津新闻影院共设有个座位,平时每天放映6场,每场是40—50分钟;星期六放映7场,星期日放映10场;票价不区分楼下楼上座位一律元(第一版人民币)。每场以三四个节目为一组映出,每场之间间隔15—20分钟。排期视片种内容与观众喜好程度而定,上映时间三至七天不等。(18)新中国成立初期,新闻片和科教片数量较少,尤其新闻片对时效性要求较高,在无法保证片源完全按计划准时供应的情况下,天津新闻影院主要采取了五种办法解决放映节目的编排问题:

第一,政治挂帅,配合中心政治任务编排节目。例如,当天津市开展反对美蒋《共同防御条约》的宣传时,天津新闻影院将《朝鲜停战协定签字》《 支援祖国人民解放台湾》《粉碎美蒋特务活动》《边疆战士》《台湾空军人员胡弘一驾机起义飞回祖国怀抱》等新闻片制作成集锦上映。(19)再如,天津市各街道组织学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文件和“中苏会谈”公报时,该影院就制作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苏联展览馆开幕》新闻特辑上映。(20)

第二,采取新闻片、科教片、纪录片和故事片交叉放映模式。天津新闻影院筹建方案中提出,影院放映内容包括新闻周报、国际新闻、中小型纪录片、科教片及原版之苏联短片和体育短片等。在电影放映时间上尽量缩短,每日与故事片交叉放映。(21)

第三,重点突出,多样化编排。天津新闻影院在每组影片中找出重点影片,将重点影片与内容相关影片有序编排为组放映。例如,将紧密结合市民生活需要的科教片《无痛分娩》《结核病是可以治好的》《家庭安全用电》《粮食与营养》编为一组,或将《动物园》《青岛水族馆》编为一组。该影院在开幕半年后的工作报告中总结经验:“如重点为特辑新闻就得配合各种面较广的,一般知识类的科教或纪录短片,这样使观众接受起来较为系统。”(22)

第四,依靠群众,联系群众,根据观众需求分组轮换专场放映。天津新闻影院为适应天津市人民群众的工作和学习需要,密切联系全市各工厂、学校、机关及街道,采用一天分二组或三组轮换放映的办法,举办“专题场”“教学场”和“时事场”等专场放映。(23)例如,白天为配合学校教学,放映影片《少先队》《你的书》,晚上放映《世界排球冠军(三)》《同志审判会》《查卡盐池》《煤矿安全生产》以适应工人的观影时间。该影院还经常接到各单位口头或书面提出的电影放映要求,如汽车监理所的同志要看《苏联汽车操作规程》;技术学校要求上演《电力安装》《机械绘图》《开矿与勘探》;街道提出要求重演《无痛分娩》;学校老师提出要看有关自然、物理的科教片及反映儿童生活的影片来辅助教学。(24)

第五,在影片放映前,结合影片内容组织专家、学校教师或辅导员做专题报告,或者布置相关影片资料的展览以帮助观众学习。例如,年4月19日,七百多名工商业者家属和民主人士家属等,在天津新闻影院观看《原子能时代》《白天黑夜》《家庭消毒》三部科学教育影片。为使观众更好地理解掌握科教片所涉知识,该影院在映前安排天津市工农速成中学的教员做了题为《原子能的构造和原子能对人类的贡献》的报告。(25)

通过上述几种办法,天津新闻影院密切配合各项政治动员、宣传学习任务,将最新的国内外时事新闻和科学教育知识输送到基层。在其开幕三个月之际,“新影”派段洪和段仲琛来津致意并颁给锦旗一面。他们除与影院职工进行座谈外,还广泛收集听取了天津电影观众的意见。(26)作为全国首家新闻影院,如何更好地发挥新闻纪录片和科教片的政治宣传和文化动员功能尤为重要。与此同时,天津新闻影院经营放映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也备受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tianjinshizx.com/tjxx/75824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