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考研笔记及习题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笔记讲义现代文学史课程讲稿绪论: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发展进程及本质特征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背景。理解中国现代文学欲融入世界文学之林的历史诉求。掌握五四新文学对20世纪中国文学的意义。讲授内容:概述中国现代文学各阶段的历史特征及发展进程重点:中国现代文学三个十年的整体风貌难点:各阶段文学的内在联系一、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背景晚清、民初的社会、文化与文学。二、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分期(一)第一个十年(――)生长期、尝试期、充满了生机。出现了鲁迅、郭沫若等一批举世闻名的作家(二)第二个十年(――)对“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是这一时期文学发展的鲜明特点。但文坛并非单调,在左翼文学兴发的同时,自由主义作家的文学与其他多种倾向文学彼此竞争,共同丰富着30年代的文学。长篇叙事文学取得突出成就。出现了巴金、老舍、曹禺、沈从文、艾青等一批文学大家。(三)第三个十年(――)抗日战争全面展开,文学与战争和救亡紧密联系。一批老作家(巴金、老舍、茅盾等)继续贡献新作,同时钱钟书、沙汀、艾芜、张爱玲、赵树理等也成为颇富盛名的作家。三、怎样学好《中国现代文学史》这门课程。第一章 新文学第一个十年的文学思潮与运动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文学革命发生、发展的历史意义。理解五四新文学的文化立场。掌握“五四”文学革命最初的理论目标。讲授内容:1、文学革命的发生、发展及其历史意义。2、新文学初期的理论建设。3、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4、“五四”及二十年代文学创作的潮流与趋向。重点:胡适的“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和周作人“人的文学”与“平民的文学”主张。难点:五四新文学观念的确立。一、文学革命的发生、发展及其历史意义。1、文学革命的准备:(1)晚清以来的思想及文化资源:a、文学因时而变的信念b、社会变革的使命感c、向传统挑战的激进精神d、“言文一致”的语言变革运动e、域外小说翻译(2)晚清以来的文学态势:a、“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文界革命”b、文学市场的形成与职业作家的出现2、文学革命的发生年9月,上海,《青年杂志》(《新青年》),宣传科学与民主思想,抨击专制主义文化,倡导自由精神,进行思想启蒙(推翻专制文化束缚,汲取西方文化精髓)。年1月,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提出文学改良从“八事”入手;同年2月号的《新青年》上,陈独秀以《文学革命论》一文,正式举起文学革命的旗帜,提出“三大主义”。3、文学革命的发展a、“双簧信”事件b、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4);周作人《人的文学》(、12)提出的新文学发展的具体要求。c、《每周评论》、《新潮》等杂志扩大了新文学的影响。d、周作人、钱玄同、沈雁冰、鲁迅等人,撰文旧文学。e、与文化保守主义的论争:迎击林纾(林琴南)()与“学衡派”的论辩()与“甲寅派”的论争()4、文学革命的重大成果及其历史意义:二、胡适、周作人与新文学初期的理论建设胡适、周作人的理论是新文学初期基本的理论架构胡适的理论建树:胡适(-),原名洪马辛、嗣糜、字希疆,参加留美考试后改名适,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现代学者,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胡适早年在上海的梅溪学堂、澄衷学堂求学,初步接触了西方的思想文化,受到梁启超、严复思想的较大影响。年考入中国公学,年考中“庚子赔款”留学生,赴美后先入康乃尔大学农学院,后转文学院。年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师从哲学家杜威,接受了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并一生服膺。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加入《新青年》编辑部,撰文反对封建主义,宣传个性自由、民主和科学,积极提倡“文学改良”和白话文学,成为当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五四”时期,与李大钊等展开“问题与主义”辩难;陪同来华讲学的杜威,任杜威的翻译二年多;与张君劢等展开“科玄论战”,是当时“科学派”丁文江的后台。从年至年,主要从事中国古典小说的研究考证,同时也参与一些政治活动,并一度担任上海公学校长。抗日战争初期出任国民党“国防参议会”参议员,年被任命为中国驻美国大使。抗战胜利后,年任北京大学校长,年去美国,后去台湾。年,任台湾“光复大陆设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年,出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年,在台湾的一个酒会上突发心脏病去世。胡适是个学识渊博的学者,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等诸多领域均有不小的建树。就对孔子和儒学的研究而言,在年出版《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中,胡适首先采用了西方近代哲学的体系和方法研究中国先秦哲学,把孔子和儒学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用“平等的眼光”与诸子进行比较研究,破除了儒学“独尊”的地位和神秘色彩,具有开创性的影响。以后又发表长篇论文《说儒》,提出“儒是殷民族教士”,“最初的儒都是殷人,都是殷的遗民”,“靠他们的礼教知识为衣食之端,他们都是殷民族的祖先教的教士,行的是殷礼,穿的是殷衣冠”;周灭殷后,“他们负背着保存入国文化的遗风”“儒是柔懦之人,不但指那逢衣博带的文绉绉的样子,还指亡国遗民忍辱负重的柔道和生观”;孔子是殷民族“悬记”而生的“救世主”,“他从一个亡国民族的教士阶级,变到调和三代文化的师儒”,孔子的最大贡献在于殷民族部落性的“儒”,扩大到到“仁以为己任”的儒,把柔懦的“儒”改变到刚毅进取的“儒”。孔子不是“儒”的创造者,而是儒学的中兴者。孔子的学说强调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强调教育和仁政,并以此来影响整个社会。胡适“大胆假说”的观点在当时是惊世骇俗的,他的论证不够充分,不过他假设“儒”在殷时代就有了被后来的甲骨文研究判为事实。胡适著作很多,比较重要的有《胡适文存》、《胡适论学近著》、《胡适学术文集》等。“白话文学”论和“历史的文学观念”论提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作为文学革命的宗旨“整理国故”,重估中国文学传统,(传统文学现代化)“易卜生主义”和社会问题剧“诗体解放”说和《尝试集》治学思想: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周作人的理论:周作人(~) 现代散文家、诗人。文学翻译家。原名魁寿。字星杓,后改名槐寿,奎缓,自号启孟、启明(又作岂明)、知堂等,又取名作人,笔名仲密、药堂、周遐寿等。年1月生于浙江绍兴,鲁迅二弟。年进江南水师学堂学习海军管理,毕业后考取官费留学日本。年7月到日本攻读海军技术,后改学外国语。此间与羽太信子(-)结婚。年回国后在绍兴任中学英文教员。辛亥革命后,任浙江省军政府教育司视学、绍兴县教育会会长、省立五中教员。年任北京大学文科教授。“五四”时期任新潮社主任编辑,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年参与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发表了《人的文学》、《平民文学》、《思想革命》等重要理论文章,并从事散文、新诗创作和译介外国文学作品。他的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五四”以后,周作人作为《语丝》周刊的主编和主要撰稿人之一,写了大量散文,风格平和冲淡,清隽幽雅。在他的影响下,20年代形成了包括俞平伯、废名等作家在内的散文创作流派,一个被阿英称作为“很有权威的流派”(《现代十六家小品·〈俞平伯小品〉序》)。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思想渐离时代主流,主张“闭户读书”。30年代提倡闲适幽默的小品文,沉溺于“草木虫鱼”的狭小天地。此时直至40年代所写的散文,格调“一变而为枯涩苍老,炉火纯青,归入古雅遒劲的一途”(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影响日益缩小。年4月李大钊被杀害,周作人曾保护李大钊之子李葆华避居自家一个月之久。年“九·一八”事变后,对中国前途悲观失望。抗日战争爆发后,投靠日本,出任伪北京大学文学院长、伪华北政务委员会教育总署督办,不得不成为汉奸文人。年以叛国罪被判刑入狱,年出狱,后定居北京,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从事日本、希腊文学作品的翻译和写作有关回忆鲁迅的著述。主要著作有散文集《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泽泻集》、《谈龙集》、《谈虎集》、《永日集》、《看云集》、《夜读抄》、《苦茶随笔》、《风雨谈》、《瓜豆集》、《秉烛谈》、《苦口甘口》、《过去的工作》、《知堂文集》,诗集《过去的生命》,小说集《孤儿记》,论文集《艺术与生活》、《中国新文学的源流》,论著《欧洲文学史》,文学史料集《鲁迅的故乡》、《鲁迅小说里的人物》、《鲁迅的青年时代》,回忆录《知堂回想录》,译有《日本狂言逊》、《伊索寓言》、《欧里庇得斯悲剧集》等。年“文化大革命”中遭受冲击,于年5月7日病死。“人的文学”:以人道主义为本,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tianjinshizx.com/tjxx/75826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