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博士盖百霖哪个药物有卖 http://baidianfeng.39.net/a_zczz/140117/4328637.html 01 第一部分:名词解释 (一)国统区的新闻传播事业 中央通讯社性质:简称中央社,是国民党的中央宣传机构。时地人:年成立于广州,年5月迁南京。由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主管,萧同兹为社长。内容:初期规模小,设备简陋。萧同兹上升后提出“工作专业化”、“业务社会化”、“经营企业化”的方针,通讯社开始发展壮大,国民党拔专款资助。-年间,中央社在全国大部分地区设立分社及“通讯员办至处”,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国的通讯网,垄断了国内新闻,并在国外设立办事处,与国外通讯社会互换新闻。意义:中央社借此获得了大量的国际新闻,同时又切断了国内参报从外国通讯社取得新闻来源的渠道,加强了对报纸的控制。在国民党的新闻统治中起了重要作用。《中央日报》性质:国民党中央的机关报。时地人:年在广州筹办,年3月22日在汉口创刊。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部长顾孟佘兼任社长,陈启修任总编辑。年9月15日停刊。内容:在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的影响下,该报初期曾为国民革命作积极宣传,“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还发表过反对蒋介石和南京政府的文章,但“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后,立场骤变,反共拥蒋。年2月1日,上海版《中央日报》创刊,同年10月31日后停刊,年2月1日在南京出版,叶楚伧任社长,严慎予任总编辑。年实行社长负责制后,程沧波任社长,着手对《中央日报》编辑和经营两方面进行改进。意义:《中央日报》是国民党新闻事业网中心之一,成为国民党反共宣传的工具。中央广播电台性质:国民党广播网的中心。时地人:年8月1日正式开播(南京)内容:年从德国购进大功率发射机,功率位居亚洲之冠。其广播节目有新闻、杂谈、演讲、教育、文艺节目等类型,其中新闻所占分量较重。它是国民党广播事业网的中心。《布尔塞维克》性质:中共中央机关的理论刊物。时地人:年10月24日在上海创刊。年7月1日终刊,瞿秋白任主编。内容:它刊载了党的许多重要文件,忠实地记载了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革命正确道路的曲折历程和认识的反复;它是鲜明、最重要的功绩在予:在一片白色恐怖的漫漫长夜中,继续举起反帝反军阀的民主革命旗帜,宣传了党的土地革命和工农武装暴动的总方针,凝聚革命队伍对敌斗争;它严厉批判了托陈取消派和国民党改组派的反动言论,从思想上巩固了党的队伍,稳定了党心、民心,使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在复杂的形势下辨明了方向。但是《布》在宣传上片面强调革命高潮的到来,主张以城市为中心举行暴动,进行“无间断”革命。这种“左”倾的盲动策略,给当时革命斗争带来了损失。《红旗》性质:中共中央机关报。时地人:年11月在上海创刊,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主编。内容:初创刊时注重鼓动性,注意一切政治事变的报道,每周台新发生的政治事件或国家大事都发表评论,帮助读者认清事件的本质与意义。以后加强了指导性,又大量刊登中共中央的各种报告。宣言、决议及共产国际的文件、指示等。《上海报》性质:中共中央在上海创办的报纸,在当时被称为“全国最好的地方报纸”。时地人:年4月12日,其前身为《白话日报》,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江苏省委主持。内容:它是一张通俗报纸,创办第一天就公开宣告它和一切旧式报纸不同,“他们只说大人先生要说的话,我是想说社会中的朋友要说的话。总之,他们只是大人先生的喉舌,我是想做起码社会中朋友的朋友”。它以工人大众为主要读者对象,报道工人运动、支持工人斗争是它的主要使命。它的内容除有社论、短评、消息、通讯、读者来信外,还有诗歌、故事、杂谈小品等,并配以漫画插图,国文并茂,活泼生动。从内容到形式都适合劳动者阅读,是工人阶级自己的报纸。《红旗日报》性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共中央的机关报。时地人:年8月15日,由《红旗》和《上海报》合并而成,李求实任主编。内容:其目标是要成为全国广大工农群众反对帝国主主与国民党的喉舌。设有社论、专电、各地通讯、革命根据地来信,国际消息、小说等栏目。除报道国内外重要消息外,还刊载中共中央的宣言、决议、通告等,也发表中央领导人论述革命总是的理论文章。年10月30日起,《红旗日报》增出独立副刊《实话》,主要载刊论述党的路线和革命策略的文章,随报附送。年3月8日终刊。中国左翼新闻记者联盟。时地人:年3月20日在上海成立,简称“左翼记联”。由中国新闻研究会创立。内容:联盟在国内及海外南洋等地发展盟员,并在上海法租界内创办国际新闻社,向国内外报刊供稿,报道的主要内容为抗日活动。除此之外,它还利用一些通讯社发布有关中国共产党抗日主张和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的消息。年5月,联盟宣告结束。(二)根据地的新闻传播事业 红中社性质:红色中华通讯社,是临时中央政府机关通讯社。时地人:年11月7日在瑞金成立。内容:主要为昨时中央政府文告、宣言、经劳战报和根据地消息。还编印“参考消息”供中央机关参阅。《红色中华》性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也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创办的第一张中央级铅印大报。时地人:年12月11日创刊。内容:其历史可分为两个阶级:(1)创刊-年10月3日,在江西瑞金出版。开始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后改为4个单位的联合机关报。(2).11.25-.1.29,在陕西瓦窑堡出版,开始只标明是中共西北中央局和中央工农民主政府西北办事处的机关报,后改称为中共中央机关报。《红色中华》在发刊词中称,“它的任务是要发挥中央政府对于中国苏维埃运动的积极领导作用,达到建立巩固而广大的苏维埃根据地,创造大规模红军,组织大规模的革命战争,以推翻帝国主义国民党的统治,使革命在一省或几省首先胜利,以达到全国的胜利”。《红色中华》是一张办得生动活泼的小型报纸,除社论、新闻外,还辟有多种栏目。它登载中央政府的重要文告和主要领导人的重要讲话、文章,使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会及一切决议,及时贯彻到苏区人民群众中去。(它传递中央政府的重要信息,使之贯彻到苏工人民群众中去)意义:它积极组织和指导苏区人民参加苏维埃政权的建设,大力报道红军胜利消息。但是,由于受到党内“左”倾路线的影响,其在宣传上犯过一些错误。《红星报》性质:中国工农红军军事委员会的机关报。时地人:年12月11日创刊于瑞金,由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主办。邓小平和陆宝一曾先后担任其主编。内容:《红星报》除社论、要闻外,还没有《党的生活》、《列宁宝》等10个国宝栏目。《青年实话》性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苏区中央局机关刊物。时地人:年7月1日创刊于江西永丰、陆宝一、魏廷群先后任主编。内容:它“力求文字作风的青年化大众化”,设置了多种栏目。刊登团中央决议与宣言传播团与青年群众经验,报道红军的战斗生活和参地青年拥军参军情况,介绍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知识;紧密社会党的中心工作,动员青年积极参加红军,保卫革命根据地。在宣传报道上,注意青年的特点,形式多种多样,内容通俗易懂。版面编排也注意配有插图、漫画。(三)重要报人 邹韬奋头衔:我国杰出的新闻记者、报刊活动家、政府家和出版家。生平:年,接编《生活》周刊正式从事新闻出版工作。年11月16日在上海创办《大众生活》。年6月7日,在香港筹备出版了《生活日报》和《生活日报星期增刊》。年11月22日,在“七君事件”中被捕入狱。邹韬奋毕生从事新闻出版工作,主办过7个报刊(包括此后的《抗战》、《全民抗战》、香港《大众生活》)。他既担任主编,又是主要作者,还要管经营,积累了丰富的报刊工作经验。他还提出了许多卓有见地的办报主张,特别是主编《生活》的一系列论述,构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报刊思想。他的报刊思想和实践经验有着鲜明的特色,被称之为“韬奋精神”。代表作:主要作品《萍踪寄语》、《萍踪忆语》。范长江头衔:我国杰出的新闻记者和新闻事业家。生平:年下半年起,开始为北平《展报》、《世界日报》和天津《益世报》与《大公报》投稿。一年后,成为《大公报》的撰稿人。年5月1日起,以天津《大公报》特纸通讯员名义高津南下,经烟台,青岛到上海。再沿长江西行,赴重庆、成都、沿途写“施行能信”,陆续在《大公报》发表。年8月赴内蒙、宁夏采访,又写了大量施行通讯。代表作:范长江的通讯作品,以纪实的方式,谈古论今,既有大量的历史,、地理、人文与自然知识,更透露了重大的政治消息,笔触生动有感情,刊出后广受欢迎。其代表作品《塞上行》、《中国的西北角》。02 第二部分:简答题 1、简述邹韬奋主编的《生活》周刊的历史与特色。(1)历史:邹韬奋年接编《生活》击刊,九一八事变后,《生活》周刊表现了坚决的抗日立场,用大量篇幅宣传抗日救亡活动,抨击国民党的“攘外必先安内”的主张。东北义勇军奋起抗日之后,《生活》周刊曾几次发丐捐款,支援抗日武装。年“一二?八”事松沪抗战时,《生活》周刊出版号外和特刊。年7月,国民党当局下令禁邮《生活》,后《生活》自办发行,且创下当时杂志发行的全国最高记录。年12月16日,《生活》被迫停刊。(2)特色a、“以社会的改进为鹄”,九一八事变后,《生活》周刊表现了坚决的抗日立场,用大量篇幅抨击国民党错误方针,宣传抗日救亡活动。还组织捐款,支援抗日。b、“以读者利益为中心”、“以文会友”。刊物成为读者“极好的朋友”。《生活》与读者建立了亲密的关系,与读者进行交统,亲自处理读者来信。c、稿件质量高。力求把“有益”与“有趣”结合起来。d、文字明显畅快。e、重视经营管理和社会信用,处理好商业性新闻与广告的关系。2、简要评述邹韬奋的新闻活动与办报思想。(1)邹韬奋的新闻活动。年,接编《生活》周刊,正式从事新闻出版工作。年11月16日在上海创办《大众生活》。年3月,积极筹划出版《永生》周刊,鉴于国民党压迫,由金仲华主编。年6月7日,在香港筹备出版了《生活日报》和《生活日报星期增刊》。同年8月23日,《生活日报星期增刊》从香港迁回上海,改名《生活星期刊》继续出版。年11月22日,在“七君子事件”中,邹韬奋被捕狱。(2)邹韬奋的办报思想。a、以大众进步和民族解放事业为目的。这是邹韬奋毕生从事新闻出版事业的指导思相。他一向主张报刊要成为读者的“好朋友”,要由大众来办,在实践中,他注重对正确思想的宣传,积极组织捐资,支持前线,痛批反动派的罪恶。他十分注重读者信箱。积极为读者服务。b、主张办报要有个性。邹韬奋办报刊很强调要办出个性或特色,这种个性或特色既表现在内容上,也表现在形式上。c、适合大众需要的文风。主张用“一团和气”和读者“促膝谈心”,提出文字要“明显畅快”。d、新闻工作者的道德修养。言论上的独立精神,工作上的敬业精神,读者至上的服务精神。e、重视报刊的经营管理。处理好“事业性”与“同业性”的关系;实行“集体的管理”与“民主的纪律”;“搞好管理,精打细算,自力更生,永远节约”;主和“为公择人”。(3)总评:邹韬奋主编《生活》周刊的经验,办《生活日报》的主张,以及他的工作精神与作风,体现了我国人民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他所提出的卓有见地的出版编辑观点,不仅在当时对我国的新闻出版事业朝正确方向前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起到了强有力的作用,即使在今天,对于我们新闻事业的理论建设及具体实践,仍然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3、国民党的新闻编制是如何建立起来的?(1)历史背景: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相继发生后,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权在全国取得统治地位,国民党在全国的新闻统制也随之建立。(2)统制表现:在全国组建国民党新闻事业网络;控制和利用民营新闻事业;制定与实施反共反人民的新闻政策法规;设立新闻控制机构,扒行新闻检查制度等。(3)建立过程:a、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利用其统治权力,扩展国民党的新闻事业,在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形成了一个全国性国民党新闻事业网络。这个网络以《中央日报》、《中央社》和《中央广播台》为核心,集中在南京、上海、北平、汉口等大城市和参省会城市,此外还在几个大城市办了直属国民党中央的报纸。地方党报系统、地方广播电台系统和军队报刊系统。b、为了控制新闻宣传,国民党中央和国民党政府制定了许多专门的政策法规。甚至效法法西斯主义的做法,实行新闻出版检查制度,由事后追惩改为事先审查,图书杂志要原稿送审。4、简要评述革命根据地新闻事业的产生与发展情况,特点与意义。(1)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被迫从城市向农村转移,在农村开辟根据地,组建工农红军。革命新闻事业也在新的革命道路上开始了新的征程。(2)在农村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也因地制宜的采取标语、传单、布告、壁报等多种形式,扩大政治影响,争取广大群众。年12月,在古田会议决议中指出“宣传工作是红军第一个重大的工作”。决议具体分析了红军宣传工作的现状,对于此后的宣传内容和宣传技术作了详细规定。年3月,毛泽东以总政治部主任的名义,为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部政治部撰写了在红色区域普遍地举办《时事简报》的通令和怎样办《时事简报》的小册子。由此,《时事简报》成为根据地和红军初创阶段的主要宣传阵地。年11月-年9月红军长征前夕三年中,中央根据地迅速创建与发展新闻事业,初步形成了人民政权下的新闻事业系统,其主要机构是红色中华通讯社。《红色中华》报、《青年实话》和《红星报》等。此外,其他革命根据地报刊和红军报刊也纷纷创办。(3)特点:a、适应实际工作需要,围绕中心工作开展新闻宣传。b、密切联系群众,依靠群众办报;c、开展批语与表扬;d、文字通俗,形式活泼。(4)意义:a、根据地新闻事业是在人民政权下共建的,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领导新闻事业的开端。b、开创一条革命新闻事业发展的新道路,即城市——农村——城市的道路。c、继承和发扬了列宁的党报思想。5、“九一八”事变后,中国新闻界有何变化?《申报》是怎样进行改革的?史量才的死说明了什么?(一)“九一八”事变后,中国新闻界的变化。A、共产党的新闻事业积极宣传抗日救亡。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中国共产党的新闻事业站在抗日救亡的最前列,积极宣传团结御侮,一致对外。在革命根据地,《红色中华》等报刊载共产党和苏维埃政府有关抗日的决议,宣言,反映人民群众的抗日呼声。在国民党统治区,共产党的新闻宣传活动迅速恢复,地下党组织在北平创办一批报刊。如《华北烽火》等。为了开展有海外的宣传工作,共产国际中共代表团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创办了《救国报》,进行海外宣传。B、国民党统治区新闻界的变化。“九一八”事变之前,日本侵略者在中国国土上屡次挑起事端,已经引起中国舆论界的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tianjinshizx.com/tjxx/75931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