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曹雨欣 来源:正和岛(ID:zhenghedao) 先讲几个企业家的读书故事。 张瑞敏:生活完全被企业和读书填满 海尔的成功与领航人张瑞敏、与他的阅读不无关系。 张瑞敏不抽烟、不喝酒、也不喜欢应酬,爱好是读书和与专家恳谈。张瑞敏甚至有一个外号——“书呆子”。有人曾经问张瑞敏成功的秘诀是什么?他回答:是学习和读书。华夏基石董事长彭剑锋在书中《海尔:能否重生》也曾提到,张瑞敏从来不出去陪人吃饭喝酒,从来不去任何休闲娱乐场所,生活完全被企业和读书填满。 对于阅读的热爱早在童年时代就植根于张瑞敏的心中,他从小喜欢的是文学,一心想做记者。 年出生的张瑞敏精力充沛,他没有睡午觉的习惯,数十年如一日再忙,也要坚持天天读书。他平均一周会看两本书以上,一年下来大概要看一百多本书。张瑞敏年在公开或者内部的演讲中,至少提及了51本书、7本杂志、1份报纸和1篇文章。若列出一份书单,则有上百项。 网上流传的在某机场抓拍到张瑞敏在读书 冯仑:“山洞”里读经典 作为房地产界的思想家、段子手,冯仑之所以能侃侃而谈,与他大量的阅读和思考密不可分。 “人一出生没有不同,但随着人的状态、相貌、衣着、语言、教育等综合实践,人才开始产生差异,而读书则可以培养大局观”,冯仑这样说。 冯仑曾经讲他小时候读书,没有特别亮的灯光,也没有其他干扰因素,就只有放在手头的书。这样的环境对他读书很有帮助,相当于在山洞里读经典,非常安静! 冯仑说他经常碰到一些人,岁数不大,但给人感觉很老旧,因为他们讲出来的词汇,大都是20年前的。一个人讲话的时候所使用的词汇,反映了他的思想。不经常读书的人,他的词汇会枯竭,思想会停滞。经常读书,而且读紧跟时代的书的人,与他聊天,会觉得他很年轻。 冯仑从小喜欢“学先进”,有时看到报纸上有“英雄人物”的事迹,还会写信跟对方交流。这种与优秀人的沟通何尝不是一种等同于,甚至优于读书的方法呢? 俞敏洪:不读书人和猪还有什么区别 俞敏洪好读书是出了名的,他也常常写东西、演讲,激情澎湃的金句激励了很多的年轻人。 书被俞敏洪视为拥有的最奢侈的东西。曾曲折考进北大,俞敏洪坦言说北大给他留下的最好的两个东西:培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自由精神,和友谊。而获得前者的重要途径就是不断地阅读。甚至他说到“一个人的读书数量和他的独立精神是可以直接连在一起的”、“不读书人和猪还有什么区别?”。 多年的读书让俞敏洪有这样的心得: 读书给你带来三样东西:情怀、胸怀和气质。这三者绝对是长远能把事情做下去的最好的三个动力;读书是生存竞争的最高手段。 事实上,新东方的现实版“中国合伙人”徐小平、王强无不都是爱书之人。据说书痴王强的家中收藏了约7万本书。岛君不得不先脑补书房有多大。 俞敏洪:年轻人要多读书,这是你成功的最佳途径 除了这三个人,企业家中保持大量阅读的人不在少数,黄怒波、宋志平、宁高宁、潘石屹、任正非,他们无不手不释卷。前中粮集团、现中国中化董事长宁高宁最大的乐趣就是“逛书店买书”,他在《黄金屋》中写道“能不断读点书看来是件挺要紧的事,不管你是干什么的”,喜欢读书的人,坏不到哪儿去。潘石屹则把读书视为观察这个世界与自我改变、自我完善的办法。 企业家都在读什么? 大众对企业家的书单总有一种浓厚的兴趣。时不时地,各种大佬私人书单流传出来,受人追捧。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弗兰西斯·培根倡导: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数学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每类书塑造的人也会有差异。 宁高宁家中的藏书里,商业管理的书籍只占20%,其余主要是历史、社会类和文学类。王石则说,那些只读跟工作有关的书籍的人,会让自己的思维越来越狭窄。打穿专业、打破界线,进行互联式地学习,非常有必要。 岛君参加北京电视台的总裁读书会栏目录制时,发现大佬们读书很杂,他们推荐的书覆盖管理学、历史、政治、社会、文学等众多领域;不仅有中文书,还有外文书。他们的读书结构更像一个“T”字形,既有见识的广度,又有专业的深度。T形的一横很宽,读书的面要宽;对一些特别感兴趣、专业领域,则可以把书读深一点,这就是T形的一竖。 也正是这些多元知识的猎取、多种思想冲击碰撞,这些企业家们在独立思考中,又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甚至成为优秀思想的集大成者。关于企业家到底更喜欢读哪类书,岛君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总结。 1.经典让人的精神长骨头 凡是能流传下来的,都是历经了时间考验的好书,这就是经典。经典书籍可以让人的精神长骨头,很多时候奠定了一个人此后的格局。估计很多人在自己老板的办公室的书架上,都见过《道德经》、《孙子兵法》等书籍。 实际上,经典书涵盖的范围很大,每一个学科都有几本经典书。单独把这项列出来,是想把此类书与快餐书,还有一些杂志等有所区分。 张瑞敏每年读上百本书,他说:“《老子》帮助我确立企业经营发展的大局观,《论语》培育我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刚健有为的浩然正气,《孙子兵法》帮助我形成具体的管理方法和企业竞争谋略……”,当然他还格外喜欢读德鲁克的书,甚至有人评价他是“既懂外国的经营管理,又懂中国的《孙子兵法》,又懂《共产党宣言》的企业家”。 冯仑把自己现在思考问题相对清晰的逻辑思路,归功于当初研究黑格尔哲学,比如“大前提、小前提,最后结论,基本上是训练你的思考。”对一些经典,冯仑认为要下狠劲、死下工夫。尽可能“吃下去”,融化成自己的智慧、生命、思考方式,对人的一生都有受益。 还有一些大佬们似乎并没有那么喜欢读书,马云的办公室没有书架,还曾因说过“不读书也挺好的”而受到质疑,但他直言《论语》、《道德经》等书是值得反复看的。 柳传志、王健林、马云谈读书 经典还有另外一个含义,即原典。现在越来越多的外文书引入中国,中文版一定程度上夹杂了译者的理解,而读原版书则尽可能回归到作者的本意。像杨澜就曾说“很多人都听说过达尔文的大名,但不一定真读过他的原著,其实《论物种的起源》很有可读性,内容丰富,如果不读原著只听二道贩子介绍,是无法获得其中真乐趣的”。 2.管理者读管理 管理者日常工作中面临大量的管理问题,经管书无疑是他们常读的书。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日本的大前研一是很多管理者推崇的国外管理大师。尤其是德鲁克思想自20世纪80年代被引入中国,对中国早期的管理者完成了第一次管理学科普工作,张瑞敏、陈春花是这位大师的中国拥趸。 在国外管理学方面,张瑞敏说自己主要读的是彼得·德鲁克系列。他认为所有的管理学方面的书,没有谁能像德鲁克写得这么高明。陈春花以其在学术与企业实践中的跨界、多产的著作、研究成果近些年引发国内管理者的北京白癜风医院庆国庆中科白癜风让您告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