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韬

我国资产阶级早期改良主义思想家,政论家和新闻记者,被林语堂成为“中国记者之父”,创办了《循环日报》并担任第一主笔。王韬为《循环日报》撰写的政论,立场鲜明,短小精悍,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而且富有感情,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新的报章文体,对当时的文坛和以后的维新报人有很大影响。王韬的政论文章,后被汇编为《弢园文录外编》,呗成为我国最早的一部报刊政论文集人。

王韬有三篇住著名的报刊思想专论文章:《论日报渐行于中土》、《论各省会城宜设新报馆》、《论中国自设西文日报之利》。在这些文章中,他主要论述了以下几个重要问题:

一、办报的目的和意义。王韬要借日报立言,通过报纸来宣传其变法自强的政治主张。之后,“办报立言”发展成为我国早期国人自办报纸的主要传统之一。

二、报纸的功能和作用。王韬认为:第一,报纸可以使“民隐得以上达”。第二,报纸可以使“君惠可以下逮”。第三,报纸可以“达内事于外”,主张创办外文报纸,开展对外宣传。第四,报纸可以“通外情于内”。

三、论述了新闻自由的思想。王韬最早在国内提出了言论自由的要求,呼吁朝廷放宽言禁,允许民间办报。

四、论述了报纸的文风。王韬认为,报纸的文风应该是直抒胸臆,词达而已。五、论述了报纸编辑人员的条件。王韬认为,报纸的编辑人员应该是知识广博的“通才”。

梁启超

清末影响较大的资产阶级报刊宣传家之一。

办报活动:

年“公车上书”后主编《万国公报》和《中外纪闻》,开始在舆论界初露锋芒。后主持《时务报》笔政。年,离开《时务报》参与《湘报》的筹办事宜。年“百日维新”期间,他积极参与各项新政活动,并授命筹办京师大学堂和译书局。戊戌政变后,梁启超逃亡海外,先后在日本创办《清议报》(年12月23日)、《新民丛报》(年2月8日)、《新小说》、《政论》、《国风报》,在檀香山创办《新中国报》,大力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鼓吹保皇立宪,被誉为“舆论界骄子”。其办报生涯自年在北京主编《万国公报》起至年脱离报界,前后共有27年,亲自创办和积极支持过的报刊有17家,撰写各类文字万言,其办报实践对我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贡献,其新闻思想对当时的报界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新闻思想:

梁启超是中国资产阶级早期新闻思想的集大成者,为我国资产阶级新闻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是我国新闻思想史上承前启后的人物。戈公振在《新闻学撮要》中评价“我国报馆的崛起,一切思潮的发达,皆由先生启其端”。

梁启超在总结前人和自己办报经验的基础上,汲取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新闻理论,提出了一整套办报主张,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新闻思想。他一生发表的新闻学方面的专论在30篇以上,内容涉及新闻理论、新闻业务和新闻史三大部类。

年,梁在《时务报》第1册上发表的新闻学处女作《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一文中,把报纸比作“耳目喉舌”,指出报纸的功能是“去塞求通”。

梁启超在流亡海外提出的新观点。

一是报纸的“两大天职”说,年,梁启超在《敬告我同业诸君》(载《新民丛报》第17期)一文中说:“某以为报馆有两大天职:一曰对于政府而为其监督者,二曰对于国民而为其向导者。

二是衡量报纸好坏的四条标准,即办好报纸的四条原则:(1)宗旨定而高,他认为办报的最高宗旨是“以国民最多数之公益为目的”。(2)思想新而正。他认为,报纸宣传的思想不可不新。(3)材料富而当,他认为报纸应该是“全世界之知识,无一不具备”,但在刊登时必须严格选择,使读者“阅一字得一字之益”。(4)报事速而确。他认为新闻报道要讲求时效,且力求准确。

三是健全舆论的主张。年清廷宣布仿行预备立宪后,梁启超对造成健全舆论的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报刊造成健全舆论必须具备“五本”,即持论者必须要有广博的知识;要以维护国家利益为目的;要有不畏强暴的精神;要出自公心,不能怀挟党派思想和以个人好恶来判断是非;要导之以真理,不能拔之以情感,故作偏至之论。

四是报刊宣传的两种方法,即浸润的方法和煽动的方法。所谓的浸润的方法,就是“旦旦而聒之,月月而浸润”,使读者耳濡目染,潜移默化,逐渐接受论者的观点;所谓煽动的方法,就是要“故作惊人之语,造极端之词”,使读者猛醒。

梁启超提出“舆论之敌”、“舆论之母”、“舆论之仆”的概念及“变骇为习”的思想。

于右任:

办报活动:

年4月2日在上海创办《神州日报》,这是于右任创办的第一家报纸,也是革命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家大型日报。报名“神州”,是为了“唤起中华民族之祖国思想,激发潜伏之民族意识”。该报创刊80天后,报馆遭火灾,于右任无力回复而退出。年5月15日,创办《民呼日报》,报名取自“大声疾呼,为民请命”,内容分言论、纪事、从录三个部分,除宣传同盟会的纲领和介绍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外,以大量篇幅揭露贪官污吏的罪行。年9月8日被查封。年10月3日在上海法租界创办《民吁日报》。年10月11日创办《民立报》,年7月该报成为同盟会中部总会的机关办和联络机关。

黄远生

黄远生是民国初年出现的名记者中最杰出的代表,戈公振先生在《中国报业史》一书中称之为“报界之奇才”。被称为“中国第一个真正现代意义上的记者”。

办报活动:

辛亥革命后,黄远生全身心地从事新闻工作,先是创办和主编《少年中国》周刊,后又编辑过梁启超主板的《庸言》杂志,并担任上海《时报》、《申报》、《东方日报》驻北京的特约记者和北京《亚细亚日报》的撰述,还经常为《国民公报》、《论衡》、《东方杂志》撰稿。

在新闻业务上,黄远生以擅长写新闻通讯而著称于世,被誉为中国新闻通讯的奠基人。黄远生的新闻通讯,一是题材重大,记载翔实。二是针砭时弊,忧国忧民。三是细致详尽,幽隐毕达。他的通讯善于捕捉各种细节,绘声绘色,嬉笑怒骂,涉笔成趣,鞭辟入里。四是通俗自然,不拘一格。黄远生提倡“以浅近文艺普通四周”,因而他的通讯和文章虽然用半文半白的问题写成,却十分浅近,且不拘一格。邹韬奋曾用“流利、畅达、爽快、诚恳、幽默”来评论他的文风。黄远生还发明了“新闻日记”这种体裁,用日记形式报道或评论当日新闻。

新闻思想:

黄远生在新闻思想方面有不少独到的见解,其中最著名的是“四能”说,即“脑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他说:“调查研究,有种种素养,是谓能像;交友肆应,能深知各方面势力之所存,以时访接,是谓能奔走;刻画叙述,不溢不漏,尊重彼此之人格,力守绅士之态度,是谓能写。”

邵飘萍:

新闻活动:

年,在杭州协助杭辛斋创办《汉民日报》,任主笔,并兼任《浙江军政府公报》编辑,从此开始了他的职业报人生涯。年7月,邵飘萍在日本创建东京通讯社,专为京、沪报纸提供东京通讯。它曾首先向国内读者报道了袁世凯政府和日本政府秘密商议中的“二十一条密约”的详细内容,对国内的反袁斗争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为了改变“外国通讯社任意左右我国之政闻”的状况,他于年8月在北京创办新闻编译社(该社以消息迅捷闻名),并以此为依托开展了有声有色的新闻采访报道活动,从此成为有口皆碑的名记者。年10月在北京独力创办大型日报《京报》,自任社长,并兼任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讲师。年,《京报》被封,邵被迫流亡日本,年回国后恢复《京报》,锐意改革,使该报成为北方很有影响的大报。

邵飘萍自称“余百无一嗜,惟对新闻事业乃有非常兴趣,愿终身以之。”他最擅长的事新闻采访,常能采访到别人所不能的新闻。他是我国新闻界不可多得的全才,既能办通讯社又能办报纸,既精通采写新闻又善于经营管理,既从事新闻实践又从事新闻教育,并在这些方面都取得了卓越成就。根据他讲授新闻学课程的讲义整理出版的《实际应用新闻学》一书,,其中涉及记者的地位、资格和准备、访问的类别和方法等问题,是我国最早的新闻采访学专著之一。年,邵飘萍又写了《新闻学总论》,其中对报纸的性质、任务以及新闻学的基本概念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在内容和方法上与《实际应用新闻学》具有相互弥补之处。

评价:邵飘萍已成为中国百年新闻史上最光彩夺目的名字,他用他的鲜血染红了言论、新闻、出版自由的理想。他是我国民主革命时期杰出的文化战士、著名新闻工作者和新闻教育开拓者。他以报纸和通讯社为武器,宣传真理,抨击邪恶,锐意改革,为新闻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他所著的《新闻学总论》和《实际应用新闻学》等,是我国最早的一批新闻理论著作。后人誉之为“乱世飘萍”、“一代报人”、“铁肩棘手,快笔如刀”等等。更有“飘萍一支笔,抵过千万军”的高度评价

林白水

年任《杭州白话报》主笔。年赴上海,曾参与创办《童子世界》,并为《苏报》撰稿。年创办《中国白话报》。年,赴日本早稻田大学攻读法律,兼修新闻,成为中国在国外选修新闻教程的第一人。回国后,年在北京创办《公言报》,充当安福系喉舌。年,在上海创办《和平日报》。年在北京创办《新社会报》,后改名为《社会日报》,该报面向市民群众,注重社会新闻,反映民众疾苦,颇受欢迎。年8月6日,因在《社会日报》上刊发时评《官僚之运气》,被奉系军阀张宗昌杀害。

林白水是第一个用纯白话写新闻的人,以文化教育的表象宣传革命。林白水撰写的新闻和评论,挥洒自如,辛辣尖刻,“好议个人长短,或揭人揭事”,故积怨于军阀。他的文章通俗浅显,常能“发端于苍蝇臭虫之微,而归结于政局”,颇能吸引读者。

注:《中国白话报》创办于年,是我国第一份白话文报纸,“用浅白的文字报道事实的真相”,开创“号外”,较早采用“编者按”、“编后记”等文体。

史量才

他是一位很有作为的新闻事业家,从年接办《申报》后,在企业化经营方面取得引人注目的成就。年9月1日发表《本报六十周年纪念宣言》,宣布自即日起的一年为纪念年,提出了奋斗目标。但是,十多天后就发生了“九一八”事变,继而又有淞沪会战。骤变的形势使纪念活动中断了,却深刻地教育了是史量才,民族危亡的严酷事实和抗日运动的爱国热情,使他毅然赞同团结抗日的主张。史量才和《申报》出现了一些出人意料的果断举动,如年12月20日,上海各家报纸在史量才的策划下,同时刊载《宋庆龄为邓演达被害宣言》;年又发表时评《剿匪》,后又发表两论三论,矛头直指蒋介石等等。年11月30日,发表《六十周年的革新计划宣言》,宣布12项革新措施,还强调需要“社会大众的伟力”来推进新闻事业。年11月14日被国名党特务杀害。

陈独秀(结合《新青年》看):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年,协助章士钊等在上海创办《国民日日报》,担任编辑。年与人合作创办《安徽俗话报》半月刊,并任主编。年,在日本东京协助章士钊编辑《甲寅》月刊,并在报刊上发表时论,传播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反对封建专制,激励国民志气,克服“奴隶根性”。年,筹办《青年杂志》,作为“救国救民”的舆论基地。年,同李大钊等人创办《评论周刊》。

年,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革命论》,提出“三大主义”:“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主张改文言文为白话文,文章内容也要趋向实际。年12月,他为《新青年》第7卷第1号写《本志宣告》一文。

陈独秀在编辑《新青年》的过程中有何贡献?1、制定办刊的方针,2、提出了开展思想斗争的原则,3、组织写作者队伍,4、既当主编又当记者,勤奋写作。

徐宝璜

中国新闻学着、新闻教育家作,被誉为“新闻教育界第一位大师”,和“新闻学界最初开山祖”,其所著《新闻学》是中国最早的新闻学著。年曾任北京《晨报》编辑。年10月4日,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成立,是中国将新闻作为一门学科进行研究的开端,徐宝璜任副会长和专任导师。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出版《新闻周刊》,为我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刊物,徐宝璜任编辑主任。年12月,徐宝璜的《新闻学》出版,是中国学者撰写的第一本新闻学专著,蔡元培称赞该书“在我国新闻界实为‘破天荒’之作”。该书“取材于西籍者不少”,但“对于新闻学的重要问题,则皆有系统的说明;而讨论新闻纸的性质与其职务,及新闻之定义与其价值,自信所言,颇多为西方学者所未言及者”。徐宝璜对于“新闻”的定义:新闻者,乃多数阅者所注意之最近事实也。

成舍我

新闻活动:

曾在上海《民国日报》任校对、助理编辑,在北京《益世报》任编辑、总编辑。于年4月16日创办《世界晚报》,年2月10日创办《世界日报》,同年10月1日出版单张《世界画报》,形成“世界”报系,一举成名。年在南京创办《民生报》,秉承“小报大办”思想,报纸虽小但要有大报风范。年,创办北平新闻专科学校,提倡“德治兼修,手脑并用”。年9月20日,在上海创办《立报》,“立己、立人、立国”,这是一张4开小型报纸,实行精编方针,以较小的篇幅承载较多的内容,力求使读者“能读、必读、爱读”。由于有爱国人士和中共地下党员参加工作,《立报》积极宣传抗日。年,在香港创办《立报》,这是上海《立报》的复刊。年1月,《世界日报》迁至重庆出版,并创办“中国新闻公司”,企图建立报业托拉斯,成舍我担任总经理兼任报社社长。年11月20日在北平同时复刊《世界日报》和《世界晚报》。年,在台北创立世界新闻职业学校,年改制为世新大学。年台湾报业解禁,成舍我以91岁高龄申请续办《世界立报》。

他重视报纸的特色,《世界晚报》标榜“主张公正,消息灵确”;《世界日报》以军事政治新闻为主,兼重教育新闻,还设有多种副刊;《世界画报》先以时事照片为主,后以美术作品为主。他还重视经营管理,把印刷、发行、广告等工作组织得井井有条。《世界日报》日销量居当时北京各报之首位。

张季鸾

民国时期著名报人、政论家,在其主持《大公报》期间,新闻事业达到顶峰,与黄远生、刘少少并称“民初三杰”。

新闻活动:年在于右任主办的上海《民立报》任记者。辛亥革命后,担任孙中山先生的秘书,负责起草《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等重要文件,并且发出了中国近代报业史上第一份新闻专电。在上海先后任《大共和日报》编译和《民信日报》总编辑。年任上海《新闻报》驻北京记者。~年任北京、上海两地的《中华新报》总编辑。年与吴鼎昌,胡政之合作,成立新记公司,接办天津《大公报》,任总编辑兼副总经理,主要负责评论工作。张季鸾先生文笔犀利酣畅,在标题制作和版面安排上有独到之处。他曾撰写过三篇被人们称之为“三骂”的社评:一骂吴佩孚,是年12月4日的《大公报》社评《跌霸》,酣畅淋漓,一语中的。二骂汪精卫,是年11月4日的《呜呼领袖之罪恶》。三骂蒋介石,年12月2日发表的《蒋介石之人生观》社评。

胡政之

拥有被方汉奇先生称为“在旧中国新闻界并世无两”的经历。被认为是中国报界的器材,知人善任,许多《大公报》的著名记者都是有胡政之发现并任用的。

新闻活动:

曾任上海《大共和报》编辑、翻译、主笔,年任该报驻京特派记者,以消息快捷受到报界。年,欧战结束后,以《大公报》记者身份采访巴黎和会,是采访该会的唯一中国记者,也标志着中国记者采访重大国际事件之始。后在上海组织国闻通讯社,在天津任新记《大公报》经理兼副总编辑,成为报界名人。国闻通讯社于年9月在上海成立,胡政之任社长,年8月3日,胡政之创办《国闻通讯报》。年新记公司成立后,国闻通讯社以及《国闻通讯报》实际上成为《大公报》的附属机构。、

埃德加?斯诺

年诞生在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城;年入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学习;年第一次到中国,在上海做记者;至年在北平燕京大学任教;年访问陕北,完成《西行漫记》;年出版《西行漫记》;年,受国民党迫害离开中国;年以后多次访华;年辞世。除了《西行漫记》,斯诺的主要作品还包括:《为亚洲而战》,年出版;《复始之旅》,年出版,这是他记者生涯的自述;《大河彼岸》,年出版。

《红星照耀中国》一出版,立刻引起广泛的和好评,因为它第一次向外界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及其武装力量的真实面貌,第一次撂开了过去神秘的“面纱”,它不仅记述了中国革命的艰苦历程,而且让世人第一次走近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领袖人物,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中国革命及其动因。年,由胡愈之策划,林淡秋、梅益等十二人集体承译,将《红星照耀中国》翻译成中文。为了避免国民党的干扰,他们特意起了一个看似平淡无奇的标题《西行漫记》。

戈公振

在新闻学研究中,戈公振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的《中国报学史》一书为中国新闻史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新闻活动:

年进入上海《时报》馆工作,前后达15年。年创办《图画时报》,为第一个报纸画刊。年至年间,曾经先后兼任上海民国大学、南方大学、大夏大学和复旦大学等校新闻学教授;曾参与组织上海报学社,从事新闻学研究。年,赴英、法等国考察新闻事业,并参加在日内瓦举行的国际新闻专家会议。年回国后,任《申报》总经理助理,负责为革新报纸业务和改进管理制度做调查研究。年任《申报国画周刊》主编,年任《申报》总管理设计处副主任。年,以中央通讯社特派记者身份赴莫斯科采访,写了不少通讯,后汇集为《从东北到庶联》一书。年8月,回国参与筹办《生活日报》。他的专著有《中国报学史》、《新闻学》、《从东北到庶联》等,还有译作及多篇论文。

《中国报学史》全书共6章。本书史料翔实,多为第一手材料,为中国报刊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史料。本书被称为“中国新闻史研究开山之作”。

邹韬奋

中国卓越的政论家、出版家,著名的新闻记者,年主编《教育与职业》月刊,年接任《生活》周刊主编,这是邹韬奋主持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个刊物。又先后创办《大众生活》、《生活日报》、《生活周刊》等,形成一个“生活”系列。年7月1日,他又创办了一家生活书店,昌言“好书皆备,备书皆好”。从年到年,邹韬奋几度流亡,其间写下篇海外通讯,约50多万字,汇集成两部书——《萍踪寄语》和《萍踪忆语》。前者边写边寄,相继发表于《生活》与《新生》。年,邹韬奋回国,同年创办《大众生活》周刊,销量很快就超过《生活》,达到20万份,创下杂志发行的新纪录。同年,由于大力宣传抗日、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邹韬奋与沈钧儒等一起被捕,酿成著名的“七君子”事件。,生活书店创办《永生》周刊,作为《大众生活》的周刊的继续。年6月7日,他主办的《生活日报》在香港创刊,这是他一生主编的惟一一份日报。《抗战》于年8月19日创办,年7月担任《全民抗战》主编。

邹韬奋毕生从事新闻出版工作,主办过7个报刊(包括此后的《抗战》、《全民抗战》、香港《大众生活》),他既担任主编又是主要作者,还要管经营,积累了丰富的报刊工作经验。他还提出了许多卓有见地的办报主张,特别是主编《生活》的一系列论述,构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报刊思想。他的报刊思想和实践有着鲜明的特色,这就是“韬奋精神”。韬奋精神的精华与核心:“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邹韬奋先生的精神,这就是他之所以感动人的地方。”(毛泽东)

邹韬奋的报刊思想:第一,报刊是人民的耳目喉舌,应该成为实现民族解放、大众机房大目标的工具;第二,报刊要成为读者的“好朋友”,真诚地为读者服务;第三,办报刊要有创造精神,造成报刊的个性或特色;第四,文风要“明显畅快”;第五,重视经营管理和社会信用,处理好商业性新闻与广告的关系;第六,新闻工作者应有“视事业如生命”的精神、高尚的人格和真才实学,他曾经提出,理想的标记至少应具备四个条件:一是大公无私;二是敏锐的观察和卓越的识见;三是文字畅达;四是至少精通一种外文。

范长江

我国现代新闻史上最杰出的新闻工作者之一。他曾经担任新华通讯社总编辑、人民日报社社长,他创建中国青年记者协会的日子(年11月8日)被国务院确定为中国记者节的纪念日,以他名字命名的新闻奖已成为我国新闻界的最高奖项。

年,曾在《大公报》担任记者,这是其记者生涯的开端,7月发表过西北通讯。年8月,他将在西北之行的通讯汇集成《中国的西北角》一书出版。这些通讯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危机,国民党统治的腐败、黑暗与各族人民的痛苦生活。更为可贵的是,该书首次客观而真是地报道了红军长征的行踪和影响。他对“西安事变”的报道被汇编为《塞上行》。年11月8日,发起创建中国青年记者协会,后改名为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简称“青记”,3月30日正式在汉口宣告成立。年9月,范长江以“青记”骨干为基础,在汉口筹办合作社性质的通讯社——国际新闻社。同年10月20日,国际新闻社在长沙正式建社并对外发稿,范长江任副社长。

范长江的通讯作品,以纪实的方式,谈古论今,既有大量的历史、地理、人文与自然知识,更透露了重大的政治信息。这些作品以其特有的风格和深远的影响,为我国新闻通讯写作提供了新经验与新样本,在我国新闻史上有重要地位,其中有些已成为传世名篇。

范长江以记者著称,邹韬奋以编辑见长,他们是革命报业的标志性人物,是革命阵营中最杰出的新闻人。如今,我国新闻界的两项新闻人奖——范长江新闻奖和韬奋新闻奖,就是为纪念他们而设立的,前者奖励记者,后者奖励编辑。

瞿秋白

散文作家,文学评论家,我国最早的无产阶级新闻记者,中共早期新闻事业的缔造人。

年11月,与郑振铎等创办《新社会》旬刊,宣传民主主义思想,并日益倾向社会主义。年8月,瞿秋白被北京《晨报》和上海《时事新报》聘为特约通讯员到莫斯科采访。从年初到年底,他坚持在苏俄采访活动两年,采写了《共产主义之人间化》等数十篇新闻、通讯。他还写了著名的通讯报告集《俄乡纪程》、《赤都心史》等书。瞿秋白的作品如实地、深刻地报道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初期的状况,增进了中国人民对十月革命、苏维埃政权、马克思主义、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的了解,在一代青年读者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曾先后主编《新青年》季刊(年6月创)、《前锋》月刊(年7月创)、《向导》周报(年9月创刊,首任主编蔡和森)和《热血日报》(年6月创刊)。年10月主编《布尔什维克》杂志。30年代在上海发起劳动左翼文化运动,指导《文艺新闻》的竖版和中国左翼记者联盟的成立。年主编《红色中华》报。

邓拓

著名史学家,杰出的新闻工作者,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中国历史研究所学术委员,曾任人民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年任《晋察冀日报》社长兼总编辑。年起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社长,他亲自主持了年《人民日报》的改版工作,年负责主编理论刊物《前线》杂志,并为《北京晚报》开辟《燕山夜话》专栏,撰写知识性杂文。他所写的新闻理论的文章,主要收集在《邓拓文集》第一卷。年,邓拓应《北京晚报》之约,撰写《燕山夜话》专栏杂文。不久,与吴晗、廖沫沙合作在《前线》杂志撰写《三家村札记》杂文。“文化大革命”开始,被打成所谓“三家村集团”,身心受到极大摧残。年5月18日含冤去世。年2月,平反昭雪,恢复名誉。著有《邓拓散文》、《邓拓文集》、《邓拓诗词选》等行世。

新闻思想:

邓拓最重视的是报纸的社论工作。他认为“一篇社论是一期报纸的旗帜,其他形式的评论文章也都代表报纸的政治见解,因此报纸的评论工作应当看成是思想工作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同时他也很重视报纸的理论宣传,提出报纸应当“经常地就党和国家的总任务和实际生活的各项问题,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解释”。他还强调理论宣传“要从实际出发,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力戒教条主义倾向,不必要的大量印证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随便创造不成熟的理论的现象必须停止。”

邓拓对办报的任务与谜底也有着独特的见解,他认为全国性报纸与地方性报纸是有区别的。

邓拓非常赞同群众办报和全党办报的方针。他认为我们的党报不同于资产阶级报纸的基本特点就是我们不仅有专业记者,还有与群众联系密切的非专业记者。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用群众的形式表现群众的内容就是全党办报的核心。

邓拓十分重视改进新闻报道。他提出:“新闻必须用事实说话,必须选择全国人民有共同兴趣的事实,必须报道刚刚发生的事实,必须写活的人与人的活动,必须对稿件进行认真检查,保证事实的准确。缺乏以上条件的就不叫做新闻。”

毛泽东

年7月14日,《湘江评论》在长沙创刊,毛泽东主编。毛泽东在撰写的长篇政论《民众的大联合》,在该刊连载,分析总结十月革命、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历史经验,深刻阐述“民众大联合”的思想和策略主张,反映了毛泽东的民主革命统一战线思想的萌芽。年12月,《政治周刊》创刊,毛泽东主持筹办工作并担任首任主编,年2月,在《中国文化》创刊号上发表了重要论著《新民主主义论》。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新华社最好的记者”——毛泽东,写下了不少新闻名篇。像消息中的《中原我军占领南阳》、《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其特点是以事实说话、简明生动。评论《将革命进行到底》、《评战犯求和》、《丢掉幻想,准备斗争》、《别了,司徒雷》等。

年初,毛泽东发表了一篇新闻方面的重要讲话,即《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成为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的经典文献。在《谈话》中,毛泽东精辟地阐述了无产阶级党报理论的几个基本问题:关于无产阶级党报的作用与任务,毛泽东指出,报纸的作用和力量在于它能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广泛地通群众见面,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关于办报的路线与方针,靠全体人民群众那个来办,靠全党来办;关于无产阶级党报的风格,应是生动的,鲜明的,尖锐的,毫不吞吞吐吐的战斗风格;关于党报工作者的学习与修养问题,报纸工作人员首先要想群众学习,参加群众工作,多听多看关于群众运动的材料。

解放后毛泽东新闻思想评价:

一般认为毛泽东的新闻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认为报纸属于意识形态,是一种上层建筑,是一定社会经济基础通过新闻手段的反映。无论在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通讯社、报纸和广播电台都具有阶级性,是为一定阶级的利益服务。因而报刊是革命的手段,是阶级斗争的工具,它能够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

在办报方面,毛泽东一贯主张全党办报和群众办报,同时毛泽东一项重视宣传的策略与艺术,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他还身体力行倡导生动活泼新鲜有力的文风和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这些思想结合中国的国情,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奠定了我国新闻工作的理论基石。

来源:综合自百度文库相关材料。

本文内容仅供参考,如与参考资料或者课本有出入,请以课本主准或者结合参考。

根据考试大纲匠心编辑的资料已经发售,红皮书·考纲与考点,是你考前复习背诵的“宝典”。(点击“阅读原文”进入“资料工坊”选择相应专业下单即可!)

大纲解析辅导课程

报全程班送考前押题班!

之前的基础没有打好怎么办?超纲的知识点怎么搞?--可以回听20课时基础班。

大纲知识要点有哪些?知识间的联系如何整合?--跟上节奏36课时强化课程正在直播中。

历年真题有哪些命题规律?各种题型如何做答?--接下来真题解析课程一网打尽。

这些课程,报这一个班就够了!现在报名,直接赠送考前模考以及押题班。

识别获取

我们与知名考研辅导机构联合推出录播网络课程。录播授课,自由选择进度,要点突出,价格优惠。

10月10日上线。大纲强化班共计20课时,原价元。

现在报班,可以赠送冲刺阶段16课时,价值元。

即时起至课程上线(10.10日前),可以优惠报名,仅需元!优惠名额有限。

识别获取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最好的十佳专业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儿童白癜风早期图片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tianjinshizx.com/tjfz/75603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