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已成为中国传统港口智能化转型的实践样本。《瞭望东方周刊》记者毛振华、梁姊、王井怀?编辑陈融雪年10月13日,智能水平运输机器人在天津港北疆港区C段智能化集装箱码头作业。当日,天津港“智慧零碳”码头吞吐量突破万标准箱(赵子硕/摄)自动化桥吊起起落落,智能水平运输机器人往来不息。春暖花开时节,位于渤海湾畔的天津港一片繁忙。走进天津港北疆港区C段智能化集装箱码头,这里百分之百绿电供应,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为无人电动集装箱卡车“指路”,智慧装备无处不在——这里已成为中国传统港口智能化转型的实践样本。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天津港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海陆交汇点、中蒙俄经济走廊东部起点,以及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重要节点。在高质量发展与“双碳”战略双轮驱动下,这座世界级大港在智能化、绿色化升级中转型升级、志在万里。来了一批女驾驶员站在天津港北疆港区C段智能化集装箱码头的七彩廊道上远眺,12台自动化岸桥、42台自动化场桥、近百辆智能水平运输机器人正在有序运行,其壮观场面令人仿佛进入科幻世界。港口自动驾驶示范区控制中心宽敞的操作间里,智能化集装箱码头场桥驾驶员冯旭正端坐在大屏前认真工作。在操纵杆的引导下,不过几分钟,从码头外运来的集装箱被稳稳吊装到自动化堆场,再由智能水平运输机器人转运到码头边、装上集装箱船舶,整套货物出口装卸工作过程如行云流水。几年前,场桥驾驶员还只能是男性,他们在距离地面几十米的狭小驾驶室内长时间工作,得弓着腰背、眯着眼睛,小心避开集装箱吊箱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任何一个被堆叠过高的货箱。高空作业环境,人工操作集装箱吊装,扬尘、噪音和油污侵袭,让这个行业流传着“三个40”的说法:40米高空的工作环境、40公里的通勤距离、40岁换岗的工作强度。然而,物换星移,港口的工作随着科技进步,已经变化。如今,屏幕上的监测数据,成为工人们的另一双“眼睛”。“传统的场桥司机,属于高强度、高体力的职业,以前是没有女性参与的。但C段集装箱码头建成投运之后,随着工作条件的改变,公司已招收了一批女驾驶员。”冯旭说。这是天津港智能化集装箱码头改进生产流程和工艺的一个缩影。自年12月打下第一根桩以来,仅用不到两年时间,全球首个“智慧零碳”码头在一片传统集装箱堆场中拔地而起,且实现了多个全球首创:实现自主研发、基于AI的智能水平运输管理系统;实现车路协同超L4级无人驾驶在港口规模化商用落地;实现真正意义上“5G+北斗”融合创新的全天候、全工况、全场景泛在智能;实现绿电自发自用、自给自足,码头运营全过程零碳排放……黑科技让码头更“聪明”港口运输是劳动力密集型行业,如何对传统码头进行技术升级改造,实现全流程无人自动化作业,提升作业效率,是全球港口面临的共性难题。“智慧零碳”码头为这一难题找到了答案。一项项“黑科技”上线,赋能码头作业走上智慧之路。2月21日,天津港全物联网集装箱码头智控中心,工作人员远程操控码头机械设备(张铖/摄)这里有更“聪明”的生产大脑:智能水平运输管理系统将场桥、岸桥等码头关键设备串联起来,实现了全生产要素实时信息交互。“各生产环节衔接更加紧密,船舶在港时间少了,生产效率上来了。”天津港第二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总经理杨荣说。这里有更“聪明”的运输队:新一代智能水平运输机器人通过搭载激光雷达、视觉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等多种传感器,成为“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智能司机,这与5G技术的进步密不可分。我国在5G领域的发展优势,是天津港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动力之一。实践中,天津港联手华为公路水运口岸智慧化军团,共同打造了“5G+L4”级自动驾驶的全新技术方案。无人集卡在北斗导航卫星系统的支持下,沿着实时计算的最佳行驶路线到达堆场,实现了流程全自动化。“如果有紧急任务,机器人之间可以协调顺序‘加塞’,比人开的燃油集卡好使。”天津港第二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信息部副经理刘喜旺说。这里还有更“贴心”的服务:今年1月17日,C段智能化集装箱码头所属的天津港第二集装箱码头连通了“人、车、箱、船、机、场”六大要素,按下“港口万物智能互联时代”的快进键。杨荣说,全物联网集装箱码头实现了关键要素可视化、移动端设备交互人性化、应用场景数字化。比如,外来集卡司机驾车进入现场,不需携带任何专业感应终端,仅依托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tianjinshizx.com/tjfz/76146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