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在天津市津南区的田间地头再次得到验证。走在津南区北闸口镇北义辛庄村的稻田,稻香扑鼻,蛙鸣充耳,一辆辆水稻收割机一字排开,陆续驶进稻田进行收割作业……闯出一条致富新路的背后,既离不开农民的勤劳智慧和十足干劲,更离不开天津市部分涉农区发展“水稻+”立体生态的种养模式,以及农业合作社等好政策、好机制的建立与引导。

天津的“小站稻”是国家地理标志的特色农产品之一,享誉海内外。近年来,天津实施小站稻振兴计划,不断扩大种植面积。金秋时节,天津80万亩小站稻又一次迎来了收割季,正可谓“又到稻谷飘香时,丰收景象美如画”。

走在北义辛庄村的“稻蛙田”,从外观看其与普通农田区别不大,只是稻田周围搭起了网,田埂两边分别开辟出一条长形的空地,方便栖息在水稻下的青蛙到空地进食。40多岁的村民张洪德正忙着给它们投放“伙食”,眼前这片稻蛙共养田,正是他的“致富田”。

张洪德表示,之前他在外承包工程项目,一个偶然机会让他决定返乡创业,在驻北闸口镇北义辛庄村帮扶组的积极协调下,在区、镇相关部门和村委会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他承包了村里近亩稻田,并采用先进养殖技术,创立“北义蛙稻”项目。

探索新型种养模式,推广稻蛙共养绿色生态立体农业。“咱实施的稻蛙种养模式就是绿色种田,生态养蛙,让青蛙吃掉稻田害虫,蛙粪回田,营养稻田。”张洪德的稻田,也被形象地称为“稻蛙田”。该“稻蛙田”基地充分依托北义辛庄村良好的传统水稻种植基础条件,积极探索稻与蛙、虾、蟹套养生态绿色种植新模式,在优质小站稻种植的基础上套养黑斑蛙、对虾、中华绒螯蟹和优质鱼类,努力构建生态型、立体化、全链条的农业发展格局,年又被纳入小站稻产业振兴项目。

站在稻田间,张洪德手拿一枚稻穗说,初次养蛙就遇到不少问题。经过考察、咨询,他最终选择了生长快、病害少、易饲养、亩产高的农村常见野生青蛙,对环境、温度的要求不算太高,可以大面积推广绿色养殖。通过向高校专业教师和有养殖经验的技术人员请教,他逐渐解决了难题,摸索出稻蛙共生种养技术,稻田育蛙可起到灭虫、节肥、疏松土壤等作用,改善农业面源污染、土壤肥力下降等问题,在减少环境污染的同时,提升水稻的品质。“这多亩稻田可年产水稻10多万斤,年收入过百万。”张洪德介绍,目前稻蛙销售成绩喜人,订单一个接一个,一年也可卖到三四十万元;相比传统水稻,生态稻米的售价也要高出不少。为了帮助消费者增加辨识度,他还注册了“北义蛙稻”的商标,希望稻蛙共生模式得到广泛应用、走得更远。

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取得一定成效,谈到今后的发展,张洪德信心满满,经过他的试验,“水稻+”立体生态循环种养实现了一田两用、一水两养、一季双收,亩产值大幅增长。除了稻蛙共养,他还实施了套养螃蟹、对虾、鱼,形成田上有水稻、田中有青蛙、水下有鱼虾蟹的立体循环生态种养模式。

对于这片“稻蛙田”的发展,张洪德有着更为长远的规划。他成立了天津始创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准备建立起天津始创生态农业观光体验基地,除种植小站稻外,计划年打造花园式种植套养,包括开辟荷花池塘等景观。计划利用几年时间,努力将该项目打造成为津南区乃至全市立体套养种植示范基地、水稻良种培育基地、生态农业观光体验基地、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我爱学习,喜欢创新。稻蛙养殖具备良好的市场和产业前景,我要优化自己养蛙种稻的模式,让它更简单高效,带动更多村民共同致富。”张洪德说,如今国家的各项政策非常好,新农村、新农业大有可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tianjinshizx.com/tjxw/758715.html
------分隔线----------------------------